声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十点思考
(六)二、三产业拉动
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因此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不得不面对再就业的问题。如果城镇没有二、三产业的支撑,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那么这些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资源不仅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就产业结构而言,虽然第二产业在城镇化初期会吸纳大量劳动力,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产业新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将逐渐减少。因此,要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工作,除了不断扩大第二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那么如何扩大和发展二、三产业呢?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充分比较和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因地制宜,在明确本地产业发展潜在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鼓励、引导等手段将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当地现实的产业优势。同时,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逐步构建起分工协作、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以实现产业对就业的拉动。
(七)大力发展小微企业
引导和鼓励发展小微企业,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小微型企业投入小,技术和装备简单,易于创建,虽然每户规模不大,但数量增加快,吸纳就业面广。在欧洲,2000多万户企业中,微型企业就占到了93%,提供了1.22亿个就业岗位;在美国、加拿大,微型企业解决就业人数接近非农劳动力的90%。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灵活,能够迅速反应并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正因为这种优势,很多企业能够由小到大,不断实现规模的扩大、扩张,许多著名的大型企业或公司就是由微型企业发展而来的。另外,对于农民、下岗工人和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有限,小微企业较低的进入门槛也为其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园、小微企业工业园,为小微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并给予各种帮助。如重庆,就采取了如下措施来扶植小微企业:1.减税、免税;2.方便它们获得小额贷款;3.创业时资本金不足的,由政府垫支一部分资金,帮助小微企业创业者开业;4.免费培训小微企业的业主和职工;5.简化登记注册手续。这些措施受到小微企业创业者们的欢迎,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为解决城镇的就业问题提供了重要条件。
(八)城市的建设
为了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用事业和城镇服务业,美化亮化城市环境,从整体上来提升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然而城市的这些建设离不开大量持续多年的资金支持,这样的巨额资金如何筹集呢?有一部分是依靠政府筹集,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比如义务教育的实施,某些医疗卫生设施、自然和消防的设施、环境治理的设施、行政关系的设施,政府财政无疑要承担这些建设的费用。居民住宅中的廉价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政府也有责任承担。但由于当前地方财政事权与财权不匹配,使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财政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建设资金十分短缺。虽然“土地财政”在短期内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但毕竟不是长久之策。其次,通过地方债务融资来进行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周期的拉长,地方欠债会越来越多,最后又由谁来偿还这些债务呢?另外,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资金来自何处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城市的供水、供气、供热、供电、公共交通等,还有其他公共服务业资金,其来源既不能完全靠财政,也不能完全靠市场。之所以不能够完全靠财政,是因为财政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之所以不能完全靠市场,是因为公用事业一般投资周期长、回收期长,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鉴于这些问题,可以学习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诸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先由政府财政出资作为种子基金,同时吸引金融机构投资者共同出资建立一个城市公共投资基金,在公共投资基金建立以后,通过基金向民间发放金融债券,到民间去集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投资。这样不仅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同时还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九)户口身份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城镇获得稳定的工作,并在城里购房安家。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普通的城镇居民已经没有区别,甚至有些家庭的收入还略高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然而,其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到歧视,在城镇生活却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身份和待遇。如孩子读书需要交纳更多的择校费,甚至被一些好的学校拒之门外。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别使得同样生活在城镇里的务工农民受得了不平等待遇。其次,农民和工人仅仅只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农民进城务工,从事的行业变化了,成为了产业工人,那么就应该被称为工人,为什么还要给他们贴上“农民工”这一标签?这也是一种身份的歧视。进城务工的农民为城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城镇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待遇和身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要求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关文件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落户城镇,如广东省出台了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指导意见;重庆市出台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的实施试行办法;上海、成都、深圳等地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凡领取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求职务工、社会保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市民同等待遇。
(十)社会保障问题
城镇化实际上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医疗资源的城乡均衡配置使得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如在很多地方,高中集中在县城办学,同时给寄宿的农村学生减免一定的食宿费用,这样就可以让农村的学生在不增加额外负担的同时,也享受到与城里学生相同的教育资源。对于部分在乡里办学的初中,政府也通过增加农村教师工资补贴,推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等形式,打破过去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过度集中的状态,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城乡均衡化布局。另外,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参加保险的农民到六十岁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获得养老保险金,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的老年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减少了生活负担。在医疗卫生方面,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和推广,广大农民开始享受到社会医疗保障的福利,不仅小病治疗可以得到报销,大病治疗在一定比例下也能得到补偿。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城乡医疗保险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之间的差距大,主要表现在保险的费用缴纳、报销金额、报销比例以及报销的范围上,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都要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因此,要缩小农村城乡医疗卫生保障差距,政府还需要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农民看病报销比例,提高统筹层次,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都能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从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对“社会危机陷阱”的跨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编辑: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