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
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再减少,而城市更新(俗称旧城改造)的命题越来越重要。更多城市从以空间扩张为主的“增量规划”进入以建成区优化调整为主的“存量规划”。作为亚洲比较成熟的都市,台北在这方面,有很多宝贵经验。即使海峡两岸的具体环境有差异,相关机制设计的思路,也足以为我们带来启示。
记者于9月10日采访了台北的城市规划师魏孝宇先生。他在台北等地有着多年建筑设计、都市更新的实践经验,目前是一家规划公司的总经理。他分享了自己的切身观察与体会。
容积移转的机制
记者:台北进行文化遗产保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魏孝宇:在文化建筑保护方面,台湾地区有清楚的法规,会在特定街区划设历史街区特定专用区。这里主要牵涉两个议题。一是历史街区保护,要怎样保护,之后又该如何利用;二是历史街区建筑物的所有者权益如何保障。
迪化街是台北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现下这里有旧式商业,也有创意工作室。
叶金涂古宅改建,保留了骑楼结构。
以迪化街为例。在台北发展历史上,迪化街是很重要的一条街道。它是老台北的商业大街,南北货齐聚,也是台湾目前几个主要企业的发迹地。大概在1970年代末,有学者眼见在迪化街开始有地主改建房屋,建筑系也有学生将此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该议题逐渐受到文化界关注。经过大家广泛关注奔走,台北市政府在2000年左右制定了《大稻埕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法规。
既是老城,就面临更新改建的议题。相关法规规定,大稻埕整个区域,分为历史街区,以及其他特定专用区。屋主对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物进行修护,相关部门会对其以原基地可建筑容积“容积移转”的方式进行补助,以保障原所有权人的财产权益。否则,无法加盖楼面,对所有权人是不太公平的。
具体的“容积移转”方式,是对应容积率,将原来本应属于这片基地的楼地板面积,移转到台北市内的其他建筑基地上。比如说,我在迪化街历史街区拥有一栋旧建筑,所处的土地是100平方米,而法定容积率是400%,则扣除现在迪化街这栋旧建筑的容积部分,我可以将剩下的容积卖给开发商,在台北市的其他房屋基地上建筑对应的容积。在台湾,每笔土地会有一个“公告现值”,容积移转部分的确定,是通过公告现值之间的转换完成。而该容积的价格则由市场机制决定。
在迪化街所在的大稻埕特定区中,有散布的历史建筑,也适用历史街区的容积移转规定。历史性建筑有各种法源加以指定,需要先由专家学者委员会来鉴定该建筑的古迹等级,或是否为历史建筑。如果符合古迹等级条件,相关部门将会编列预算,进行修护。主人对建筑有维护的义务,破坏则是违法的行为,会受罚。各级文化部门,有古迹维护的责任。
尤其在乡村,会有放弃维护旧屋的房主。但目前在台北,因为所有权人可以得到容积移转的利益,情况已经得到改善。这是因为,地主想从旧历史建筑基地上送出容积,就要提出这一旧建筑的维护计划,获得政府组成的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才能把容积送出。所以,获得利益的所有权人,必须首先将该历史建筑修护好。没有完成该历史建筑修护者,将被撤销容积移转许可。
这样一来,通过容积移转的措施,所有权人一方面条件获得改善,其维护旧屋的内在动力增强,另一方面,所有权人也受到了外在的硬性约束,也就是说,要获得利益,必须保证修缮旧屋。另外,所有权人也可以将土地和建筑物捐赠给市政府,同时将原有容积移转他处。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系统推进城市更新
19日,《城镇创新发展报告(2018)》(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更新面临配套政策、机制和模式不健全等挑战,各地应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