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纵论新常态下的城镇化
城市不是越大越好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平
现代城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便捷、方便、有效的服务,而并不是单指工资多高。
中国下一步城镇化战略要处理好管理与服务、发展与环境、社会和个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怎样让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匹配,城市设计理念怎样体现以人为本?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城市人口不是越多越好。城乡一体化,不是消灭农村,而是互利、互补、共赢。城市发展不能简单追求大,追求快,而应该是大、中、小,甚至微型的城镇,星罗棋布、搭配有序,实现优势互补。像现在推行的京津冀一体化就是形成序列,和而有序、搭配有当。对城市而言,大有大的苦恼,小有小的好处。像广州等地,城市垃圾处理、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就湖北而言,武汉是超大城市,宜昌若按欧洲标准也是个大城市,可以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追求大城市。但实际上,需要避免城市大而无当,要因地制宜。比如恩施就不必追求大城市,它有自己的民俗特色,就应该利用好特色,走生态的、绿色的、民族的、旅游的发展道路。
打造世界级特大城市群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魏后凯
长江经济带是继沿海经济带之后,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增长带,以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为核心,重点和潜力在中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必然是构建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
建成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需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链重组,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四圈(群)融合,构建一体化的特大型长江中游城市群,充分发挥“1+1+1+1>4”的系统集成效应,极大释放和激发整个区域的内在增长潜力和发展活力,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该区域整体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居中区位以及协调东西部、统筹南北方的战略支撑点地位,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发展内陆开发型经济的最佳条件。应深入实施全面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消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人口与产业合理布局,全面提高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高地和示范区。
乡愁,需要地方特色支撑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 吴中书
我祖籍广东梅县,希望能在大陆找到乡愁的根脉。对大陆的城镇化,我充满期许的同时,也有一些建议。
首先,建议城镇化更加注重留存地方特色。不能为了城镇化而把传统文化丢掉。千城一面的城镇化既违背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又消磨了地方的独特文化,让人难以寄托乡愁。我对湖北印象颇深,像恩施这样的城市,环境好、民俗浓郁,有丰富的硒资源,应该充分凸显地方特色,以浓郁的地方特色激活优质旅游潜力。以我之见,城镇化过程中,人和文化是最重要的着眼点。其他都是次要的。
第二,建议城镇化更多兼顾乡村。当年轻人都涌向城市,留下来的老弱妇孺、空下来的乡村阡陌不能被选择性遗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兼顾留在乡村的居民,保障他们的福利。城镇是相对农村的,农村丰富的资源不能荒废掉。将农村土地出租给企业是个好办法。台湾采取的就是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既创造了财富,又保证了乡村文明的接续,让村落不至于慢慢消失殆尽。
第三,期待湖北在城镇化进程中与台湾开展更多合作。在城镇化、绿色资源开发、传统文化保护上,台湾走得更快一些。而大陆的很多发展经验也值得台湾借鉴,彼此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有荣成纸业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台湾可再生资源企业在湖北投资,期待湖北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上给予台湾企业更公平的环境、更便捷的准入,这样必将极大调动两地的经济、文化合作。
编辑: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