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次划定生态红线 将建大熊猫国家公园

2014-10-11 08:31:56         来源:四川日报     浏览次数:

  10月10日,省林业厅印发《四川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纲要》阐释了林业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的职责,明确了构建五大体系的任务,给出划定四条生态红线、推进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十大行动的建设路径。

  根据《纲要》,我省林业将在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安全、保障生态产品供给、助农增收、繁荣生态文化等五项职责,并将我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为东部板块和西部板块,分别给出具体建设目标。《纲要》明确,到2020年,我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建成,并明确林地保有量等23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届时,全省林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1500元。

  此外,《纲要》首次划定我省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根据红线,全省林地面积不低于3.54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2.7亿亩;湿地面积不少于2500万亩;治理和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1320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不低于1.09亿亩,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不低于2655万亩,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有效保护率不低于95%。并提出,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建立生态破坏一票否决制和责任终身追究制。

  为达成目标,《纲要》提出,在我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等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和森林保育等十项生态建设重大行动。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现有林地面积3.6亿亩,湿地面积2621.7万亩,高等植物1万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截至去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5%,林业生态服务价值1.63万亿元。但我省生态屏障仍较脆弱,全省近三分之一土地出现水土流失,2300余万亩荒漠化土地亟须治理,湿地退化萎缩,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呈缩减和破碎化趋势。

  生态红线是怎么划出来的?

  在《四川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首次亮相的四川林业生态红线引人注目。红线是如何划出的?又该怎么操作?10月10日,记者采访了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四条红线入围各有缘由

  划定林业生态红线,为何是这四条?

  四川大学教授王益谦认为,所划定的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中,林地和森林因其法律层面上规定了其用地性质,且林地和森林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均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入围。而湿地、沙区植被和物种红线的划定,则由于其脆弱性,“湿地面积逐年萎缩,湿地水体不断遭受污染;川西北地区土地沙化趋势还在继续;珍稀野生动植物不断遭受捕杀和破坏。”

  省林科院副院长慕长龙则认为,划定红线本身就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资源进行保护性行为。根据监测,在四川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和物种这四条红线都在受到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侵扰,总量持续减少,“划定红线以后,就在种类、总量上亮出‘底牌’。”

编辑:jiaolit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我国将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记者从1月10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编制《全国国家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发布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组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详细】

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体系顶层设计的建议

  据悉,按照《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中央文件要求,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已经提出,将设【详细】

2020年我国将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

  记者从13日上午从国新办举行的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挂牌近一年来,国家林草局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我国将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详细】

《国家公园设立标准》通过专家论证

  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园办在北京召开《国家公园设立标准》专家论证会。来自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IUCN中国代表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