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规院副院长李迅(上):谈“城市规划”
李迅: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
秋意浓,当枫叶再一次为大地披上“金缕衣”,祖国母亲迎来了她65岁的生日。动荡的年代,风雨的洗礼,当我们此刻驻足回望,她的面貌已是沧海桑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景观,在一次次的变迁中,不断向可持续前行、迈进。风云巨变,离不开城市的规划工作者们,他们用思想打造城市,同时也见证着城市、景观规划所走的每一步脚印。
本期,我们特别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先生。他如一位亲切和蔼的师长,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言谈话语间散发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李院长的记忆和视角,看城市规划,观生态发展。
(左:中国风景园林网主编崔敬;中:中国城规院副院长李迅;右:中国风景园林网外联副主编刘敏)
城市应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非更烦恼;
城市规划工作是安排人的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
城市规划工作,做好了是功,做错了就是罪过,要少做事与愿违的城规工作。
————李迅
CHLA:我们了解到此前您发表过多篇著作、论文,并负责参与完成多个政府设计项目。在这个行业里有着丰富的经验。请您为我们简单谈一下您所经历、看到的中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脚步。
李院长:
30年辉煌,我与城规一同走过
1982年,我参加工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32年。国家面貌在前行中经历风云突变,城市规划正好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一五时期,曾是辉煌的阶段,城市规划迎来了“第一个春天”。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大力发展工业,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拉开序幕。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八大城市,配合着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开展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后来,到文革期间城市规划暂停过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恢复。我们这批规划者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我在1959年出生,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时期,学习在改革开放时期,而后投入工作。
城市现实发展的速度其实远远会超过想象中的规划,以深圳为例。深圳,是我们国家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象征。从一个小渔村,到现在2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它的发展在我们国家城市发展历史上十分少见。我觉得它的发展可以代表国家的发展,而这个城市变化中所经历的,也代表了我们这些城市规划工作者经历的一个辉煌时期。纵观深圳的发展,我们发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当中,城市规划是有很多没有想到的。深圳的每一次规划,规划师最为大胆的设想和预测,最后都远不如现实的发展速度。如人口方面,1984年我们到深圳搞规划,周干峙院士带领我们到特区调研。当时特区的人口只有3万人,1984年的时候大概有十几万人,在这基础上,大家预估未来的人口发展为80万人,而后觉得应该再大胆些,按照150万人进行规划。但事实上,特区的现实发展远远超出了预期规模,我们只能在发展中不断地做出调整。2001年,我又去到深圳工作三年,期间亲自参与主持了“深圳2030发展策略”项目,当时也对人口进行预测。那时的深圳已有700多万人,我们做预测时,认为特区之后有可能会超过1000万人,于是便大胆预测到1500万人的规模。而如今的深圳,已经有2000万人。这样看来,最大胆的设想都不具有前瞻性,深圳的发展速度确实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回顾深圳的城市发展,我们把这个发展路径称为“超常规”的发展模式。之所以说是超常规的,也就代表着人类从在城市居住后,历史上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这正是中国的发展速度造就了这种情况,我们这些规划师们也有幸能赶上这样的时代。
对于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速度,按照层次化发展的进程,美国的地理学家发明了一条“诺瑟姆曲线”。曲线告诉我们,各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都会是曲折的,都会有反城市化的过程。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如自然灾害、文革时期都是在反城市化,城市规划发展不进反退。“诺瑟姆的曲线”呈现出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规律,S型的曲线上呈现出三个拐点,30%之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30%-70%是加速阶段,70%后的发展状态趋于稳定。对于我们国家城市发展的情况而言,改革开放初期速度是17%,90年代为30%,2011年突破50%,而如今2014年到达53%,城市比例超过农村,社会形态已经改变。因此,这样看来,我们国家将要经历50%-70%这个阶段,增长速度还会加快。按照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来计算,一年有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50%-70%这个阶段,城市发展还需要20年时间,差不多还有3亿人口的农民要从城外转移到城里。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是同步的。中国经济至少还有20年的增长期,建设量还会很大。那么,对于搞城市规划的人来说,至少还有20年的黄金期。
编辑: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