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建设中消失的老地名
城市规划还需参考文史
吴葆璋至今记得,当年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一名来自美国的外教,武成路改造时天天守在路上,“我们不要的砖瓦,她当做宝贝,5美元就买了一大堆古典的建筑装饰、工艺品,后来回国的时候收集了两大箱运走,到了美国做展览。”吴葆璋想起那名外教得意的神情,内心有说不出的复杂。
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说:地名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意。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地名中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地名是城市的钥匙,不同时期的地名联系起来就开启了城市这把锁。然后走进城市里,看着一个个地名,人们自然而然地了解其历史渊源、时代变迁、民俗风情、风格特征。那些含蓄隽永的地名,无疑为城市添光增色。
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榜上有名,就是因为有着历史积淀。历史文化名城不应该是一个空洞的称号,应该是由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符号所构成的。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地名,它与物质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背后藏着历史渊源和动人故事。如果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街巷、老建筑等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义。所以,地名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应同时进行。
“现在很多历史遗迹都没有了,我们甚至自嘲干脆申请取消称号算了。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很多老街都保留着,然而,却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极短的时间内消失了。”吴葆璋以1999年世博会前的昆明城改造为例,“少数领导在思想上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开始大拆大建,摧枯拉朽地进行建设,房子拆了,路名也变了。一些归国华侨回到昆明说这以前没有人民路啊。领导们后来缓过神的时候,完了。”
说起消失的地名,吴葆璋痛心疾首,大拆大建的城市扩张之后,老房子没了,名字也消失了,“这是对历史的斩尽杀绝,当时的一些官员追求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效应。就比如长春路和武成路,城市管理者简简单单将这两条路冠之以人民中路,表现出他们的一种无知,这是对文化的一种毁灭。”
当然,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昆明从古至今都在变化,不论是整个城市的布局,或是地名,都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但是如何改造,是一个课题。
吴葆璋建议,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需要倾听文史专家的声音,“昆明市的城市改造规划方面基本上不请文史方面的专家,只请建筑设计、道路规划方面的专家。我认为,搞建筑规划设计的专家,设计的都是具有全国共性的建筑,没有这个城市的特点。不单单是在昆明,在全国都这样,这是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存在的问题。”
吴葆璋说,有文史专家的加入,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历史文化民族性的东西才可能得以体现和保存,毕竟术业有专攻。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