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板桥林的花园王国

2014-10-16 14:45:02         来源:福建日报     浏览次数:

  在台湾,鲜有人不知板桥林家及其所建造的林本源邸,前者乃岛内富户望族的代表,后者为迄今台湾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脉望族,一片园林,牵引出深厚的闽台渊源。

  三代打拼富甲台湾

  板桥林家祖籍漳州龙海,1778年,家族始祖林应寅赴台发展,定居于新庄一带。其子林平侯靠贩米为业,获得大利,开始大量收购农地;林平侯后裔扩大家业,继续发迹,林家在三代之内即打拼成为台湾的巨富。

  1846年至1848年间,为了方便屯放收来的租榖,林平侯的三子林国华与五子林国芳在台北县(今新北市)板桥一带兴建弼益馆作为“租馆”。以此为基础,1851年,林本源家族迁居至板桥,并于同年兴建三落大厝作为家族居所。当时,为争夺商业利益和地盘,迁台的漳州人与泉州人经常对峙,拥有庞大财力的林本源家族自然成为当地漳州人的大家长,而三落大厝也成为当时漳州人的指挥所。经过30多年的持续建造,至1888年,林本源邸终于在板桥林家的第四代林维让、林维源手中完成。成为台湾第一大园林建筑,占地5万多平方米。

  园邸名为“本源”,取“饮水本思源”之义,也是林平侯五个儿子管理的商号名称,期勉子孙不忘本。林平侯十分热心公益事业,道光年间曾捐资修筑新竹城墙、孔庙及凤山城墙。其后代子孙同样乐善好施,在沈葆桢作为清廷的钦差大臣访台期间,林家资助政府兴办矿务与海务,为公益捐资甚巨。1977年,板桥林家将林本源邸的庭园部分即林家花园捐给政府,并于1982年免费开放供民众参观。

  诗情画意林家花园

  甫入园林,就有两排樟树夹道欢迎,亭台楼阁的黛瓦翘檐掩映在茵茵绿树丛中,一股浓浓的江南园林风味扑面而来。林家花园由弼益馆、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庭园组成,园中房、厢、廊、庭、台、楼、阁左通右连,曲折回环,与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颇为相似。

  漫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汲古书屋”,此乃林家当年的藏书处,“汲古”二字仿明代毛子晋之“汲古阁”而来,书屋前雨亭的造型颇为奇特;东边的“方鉴斋”是书房,为昔日林家读书及文人墨客行吟处,深庭为池,池中设歇山式戏台,从方鉴斋隔池观戏,别有一番情趣,从中可见中国传统花园设计的巧思。其轩亭为当年文人墨客吟风弄月之所,亭突出于水院一角,极具空灵之美。池边栏杆作水波纹,寓动于静,别具风格,每当夕阳西下,满地树影延伸至长廊,长廊尽头又开辟圆形漏窗,虚实相间,扩增景深,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取“青山绿野入眸来”意境的“来青阁”是林家接待宾客下榻之处,阁前设有“开轩一笑”戏台,为“来青阁”特色之一,台湾著名的“明华园”剧团常在“开轩一笑”演出歌仔戏。挨着“来青阁”的“香玉移”秋菊满园,游人如织;从“观稼楼”到“定静堂”途经榕园大池,池畔老榕盘根错节、浓荫遮天,一派闽南风味(左下图)。榕池四周错落着假山、叠亭、钓鱼矶、云锦淙、海棠池等凉亭、台榭,蔚为大观。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林平侯曾孙林尔康去世,其妻陈芷芳为福州螺洲“太子太傅”陈宝琛的二妹。当时有孕在身的陈宝琛太太赴台祭奠,与也正怀孕的陈芷芳指腹为婚,后美愿成真,林家遗腹子林熊祥与陈宝琛之女陈师桓结婚。林熊祥的两位姐姐林慕安与林慕兰则分别嫁给沈葆桢与严复的后代。由此,板桥林家与福州的几大名门望族又成就了几段闽台联姻的佳话,将两岸情缘代代相传。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不愿做亡国奴的林维源次年携全家迁回大陆,定居于厦门鼓浪屿。1905年林维源去世,其子林尔嘉特别怀念台湾的板桥故居,于是选定鼓浪屿金带水边,草仔山下的一面坡地,仿造台湾板桥别墅林家花园,修建了江南园林风格的菽庄花园,菽庄花园因此又有“小板桥”之称。

  2008年9月,在厦门“第四届海峡旅游圆桌会议”活动期间,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与台北林本源园邸签署了两园交流合作协定书,结成“姊妹园”。以园为媒,闽台旅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欣赏过两园风景的两岸游客从那形神相似的亭台楼阁中,再度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衍播、传承和发展。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