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规院副院长李迅(下):谈“地段精神”

2014-10-17 17:50:00    作者:赵艾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李迅:留住城市肌理,守住家的记忆

  秋意浓,当枫叶再一次为大地披上“金缕衣”,祖国母亲迎来了她65岁的生日。动荡的年代,风雨的洗礼,当我们此刻驻足回望,她的面貌已是沧海桑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景观,在一次次的变迁中,不断向可持续前行、迈进。风云巨变,离不开城市的规划工作者们,他们用思想打造城市,同时也见证着城市、景观规划所走的每一步脚印。

  本期,我们特别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先生。他如一位亲切和蔼的师长,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言谈话语间散发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李院长的记忆和视角,看城市规划,观生态发展。

(左:中国风景园林网主编崔敬;中:中国城规院副院长李迅;右:中国风景园林网外联副主编刘敏)

“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中央城镇化会议

如果你错过了上、中篇的精彩内容。请点链接:专访城规院副院长李迅(上):谈“城市规划”专访城规院副院长李迅(中):谈“生态规划”

  CHLA:现在国内的大多建筑、景观设计师接受的都是国外设计理念的教育与影响,而存在矛盾的是我们很多古城的设计都具有厚重的历史和深沉的文化积淀,我们在城市规划中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何在本土设计中保留中国传统的地域文脉?

  李院长:

飞速发展让传统丢失

  与国外相比,我们国家对于传统地域文脉的保存规划并不是落后于其他人。我们与国外之间的差异,源自于我们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外已经到达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城市规划也在曲线的70%的位置处于稳定阶段,建设量很小,因此更加注重对于地脉历史的传承。而我们国家现在仍处于城规曲线的50%,大量的建设,和急速的发展,以及大量可以保留的遗产,让我们对自然、对传统不是那么的在意。现在全世界有一半的吊机、钢筋水泥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每年的建设量达到20亿平方米,世界上一半的建设量几乎都在中国。这样的日新月异的飞速前行,让我们的规划很容易出现问题,不能像外国所处阶段可以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城市的细节区域。中国的规划工作者,平均每人分到的案子项目是别国的十倍,这种差异性,也就决定了我们做事不那么精细,造成对传统东西的丢失。

  而如今的我们意识到了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城市在变化中并没有让人感到幸福。2009年以后,中国癌症病例超过了心血管率。从医学专业角度来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排除遗传基因这一点,环境污染和人的心态也占有很重要的原因。GDP、招商引资、城市发展等方面无不体现着速度。快速运转之下,导致癌症发病率提升,北京、上海尤为突出。城市发展,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相悖而行。

乡愁随着年岁而不断加深

  传承的保护要靠政府,也要靠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些古文化的珍贵。当人们到达一定年岁,便会深切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便会有一种怀旧的意识。习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给人的反思亦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愈加强烈。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专家钱正英曾提出两个发人深省的观点:第一点,让江河湖泊修养生息,国内水库水坝做的太多;第二点,人跟洪水和谐相处。以前我们听到的大多都是战洪抗洪,而如今,钱院士的观念发生了深刻改变,洪水是自然的。云南的吊脚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房子可以过水,不要硬去抵抗,要让洪水自然流过。抗洪,何必去搞工程,要学都江堰,以疏导为主,并不是抗拦。在水利方面奉献一生的钱院士的话,不得不让城市规划者反思自己的工作:不要再搞抗洪,再建大坝,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雨洪利用,让雨水再利用,让洪水能够自流。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