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城镇化莫忘“留住乡愁”
近期,某栏目播出了“保卫乡愁”系列节目,从云南楚雄到山西吕梁,从宁夏隆德到江苏镇江,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到浙江桐庐……通过连续关注全国各地的多个村落样本,得出的结论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要么被拆除,要么被改建,而相应的保护却大大落后。
与新闻报道相印证的是不久前笔者回到老家所看到的场景:原本山海一色的美丽乡村,如今山被挖了,海被填了,原本静谧的乡村公路满是拉土石的大货车在狼奔豕突。家乡,带给人的不安正如诗人所描述的那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2013年公布的一份数字则显示,自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中国自然村由 363万个锐减到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这些村落的消失,无异于抹掉了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这样的结果着实令人乡愁难安。
乡村,承载着成百上千年延续下来的历史基因,一村一庄、一树一房中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信息,这些都远比文字或语言来得生动,是一代代人见证历史沧桑变幻,赓续家风古训的真实载体。它不能简单归结于落后或破烂,它更是文化上悠久和古朴的代名词。
乡愁,还是每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家园,再丰盈的物质也填补不了它的作用。它永远是一缕美好的情愫,是温暖的,淡雅的,诗意的。乡村古朴面貌的“撕裂”,意味着乡愁再也“无处安放”,无疑会让人陷入“无地缘、无社缘”的孤独当中。
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文为本,要像中央所提出的那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实现这一点,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城镇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乡村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尊重人们的情感与精神需要,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海填湖、少拆房,少一些生硬的大拆大建,多一些温情脉脉的传承与保护。
无论一个时代多么的繁华,乡愁都应是永远的坚守,因为留得住乡愁,才能记得回家的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愿人人的乡愁都有归路。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