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生态建设
由于清中期以来人口激增,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和战争毁林等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8.6%。为改变这种生态和经济两方面都积贫积弱的状态,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各界人士制定的《共同纲领》第三十四条专门规定:“保护森林,并有计划的发展林业。”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同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我国开始了“全民义务植树12年绿化运动”,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958年,他又要求“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都绿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同时指出,“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同志们,你们不要看不起林业。”周恩来总理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林业劳模马永顺同志时专门叮嘱道:“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要多造林,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改革开放伊始,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1981年夏的长江、黄河流域罕见洪灾,引发邓小平同志的思考,一场持续至今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由此拉开。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姜春云《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批示道:“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2003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这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明确肯定和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林业的“四个地位”—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2011年9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美丽中国
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
根据今年2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1.63%,森林蓄积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保持世界首位。随着森林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和结构改善,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国森林总碳储量达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同时,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在2013年达到4.73万亿元,是2006年的4.4倍。这充分表明森林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营造宜居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近年来植树造林成效明显,但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禀赋不均衡”,“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相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我国森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够”。因此,“要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可喜的是,根据新时期中央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和人民对于林业功效的期待,全国林业系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确立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的林业工作总体思路,提出了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编辑: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