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让艺术融入都市生活(图)

2014-10-31 10:21:35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公共艺术品质是城市文化软实力

  类似静安雕塑公园这样集中展示城市雕塑的地方,上海还有两处。一处是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另一处则是位於上海佘山附近的月湖雕塑公园。

  除了专业的公共艺术展示场所,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上海绿地、街头、地铁。浦东世纪大道尽头的日晷,南京路上的民俗人物,外滩百年发电厂的烟囱,徐汇滨江老工业码头的吊塔,法国雕塑家阿曼的《飞跃的马》……“目前,上海大大小小的雕塑有3500多座,约有2000多座是2003年以后做的。”郑佳矢说。

  “公共艺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城市转型更新。”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风貌处处长王林说,“早在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就提出‘城市美化运动’,并落实於1909年芝加哥规划,以公共艺术为抓手的城市美化运动迅速发展,城市形象大为改善。今天,我们也意识到,公共艺术品质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

  早在2004年,上海就颁布了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并在各区县成立了城市雕塑委员会。《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4—2020》九易其稿,对上海的公共空间做了总体布局。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重要城市景观雕塑100座,城雕集中展示区域50片,以及包括居住区、工业企业及街头雕塑小品在内的雕塑5000座,逐步形成若干座体现上海城市形象的标志性雕塑。

  公共艺术并不只会“烧钱”,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我们很寂寞。”在上个月末举办的“2014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峰会”上,关注公共艺术的民间投资者曹光灿说。近十年来,上海一直致力於通过城市规划,推动公共艺术建设发展。但如何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不少国家都有‘百分比艺术建筑’制度,也就是立法规定,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设立艺术基金,支持公共艺术品建设。”郑佳矢说,“我们有规划,但没有有效的制度。”

  其实,公共艺术并不只会“烧钱”,它同样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多年来,毛文采的画廊引进了不少海外公共艺术品,但这些艺术品要落户上海,需缴纳不菲的关税。“为什麽不能把艺术家请进来,讲述与这片土地相关的故事?”毛文采在奉贤区创建了公共艺术孵化基地,从孵化基地走出的公共艺术品,不仅成为上海的风景线,还出口到香港以及海外地区。

  城市发展从公共艺术中所获得的,也并非仅仅是精神收益。“公共艺术是城市现代化的一部分,与城市生活相融,可以塑造特色化的商业空间,改善城市环境。”韩国光州双年展策展人尹晋燮说。

  上海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公共艺术实践也是如此,比如,杨树浦发电厂的改造项目。杨树浦发电厂建於1911年,曾是远东最大的发电厂,有着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的美誉。2011年,该厂停止发电。根据规划,这里将被改造为展览馆和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据了解,上海计划於明年起定期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王林说:“我们期望能推动公共艺术和城市空间建设融为一体。”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