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那些绕不开的关键词
城市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热门话题。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克洛斯指出,在全球70多亿人口中,超过半数居住在城市。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面对“如何更好地发展”这一话题,努力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共同目标。
正因为此,2010上海世博会闭幕后,由中国提出在全球设立“世界城市日”的申请得到了联合国高度认可,上海也当仁不让成为世界城市日的启动城市。在上周举行的相关活动上,全球专家学者齐聚上海2040高峰论坛、全球城市论坛、2014国际健康城市论坛、第三届公共外交对话会、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地下管线与城市安全学术论坛等6场论坛,畅谈城市发展绕不开的那些关键词。
关键词一:弹性
讨论点:大而全?小而精?
一个城市,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大而全的功能设置,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结果城市就会面临人口密度过高的压力;可如果城市采取小而精的定位,是否又会降低城市在全球竞争中的影响力?
面对这个问题,不少专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供了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议。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规划学院终身教授张庭伟认为,不管设计怎样的城市功能,首先要确保城市具备“弹性”。他说,城市弹性是当代欧美规划界的主要理论,目的是为了应对城市面临的各种挑战及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些挑战包括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问题、城市安全问题等多方面。比如,这些年时不时传出海啸、地震、飓风重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经济的新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与引发2009-2012年全球经济危机、迄今仍然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依旧影响诸多城市发展;还有各种恐怖组织,也让人们对城市安全越来越关注。在他看来,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是一座城市的问题,而是所有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设置的基本功能应当是能帮助城市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构建一座具备抗压能力的弹性城市。
张庭伟提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备弹性,可以看三方面。一看这座城市是否具备应对外部经济动荡的能力;二看是否具备应对外部自然灾害的能力;三看是否具备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一座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具备承受-调整-再造三种能力。所谓承受,是指在外部出现某些变化时,由于城市系统本身留有余量,因此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不必立即作全系统调整;调整则是指外部变化加大时,城市系统能够进行一定的自我调整,适应变化;最后,当变化更大、旧系统失效时,城市又具备再造新系统的能力,可以在新的外部条件下继续发展。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提出,中国在为城市功能规划时,既要向先行者学习,反思已经发生的“城市病”;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做好功能规划。西方国家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即“3E”(Economy经济、Equality社会、Ecology环境)的协调发展,至90年代提出的新城市主义理论,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二:角色
讨论点:汇聚?辐射?两者兼有?
很多大城市都在追求“全球城市”的称号,希望汇聚各种资源,也希望将自身的影响力向外部辐射。可行吗?专家学者以上海为例,认为若定位好,这一角色可以实现。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指出,未来30年上海将进入功能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首先从全球视角看,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世界经济重心逐步东移,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迎来重大契机。
从技术革命角度看,以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也将为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带来重大机遇。
从全国视角看,上海地处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三者的交汇点,“两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将进一步释放上海的发展潜能,发挥上海的中心辐射作用,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级。
从中国经济转型视角看,中国崛起和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要求迫切,经济加快转型给上海带来先行先试机遇。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看,长三角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同城化进程加快,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与中心城市,上海发展要放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空间中加以考量。
从改革大局视角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化,为上海提供转型动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浦东新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极大激发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也将引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与机遇相伴,上海未来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倒逼着城市功能进行转型。与纽约、伦敦等城市不同,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上海不能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或大量失业。目前,能源、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上海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老龄化、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等也制约着城市未来发展。
未来的上海会是什么样?肖林认为,从城市发展愿景看,上海应成为体现文明特质的综合型、世界性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世界版图中最重要的门户,成为基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网络的核心城市。
关键词三:资源
讨论点:用?不用?
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丰厚的城市,发展优势大些;资源匮乏的城市,则在寻找资源。不过,不论是哪种城市,都会面临资源“用,还是不用”以及“究竟怎么用”的话题。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显示,较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是77.7%,不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是46.5%,城镇化率最低的是南亚的一些地区,未来的城镇化率会达到70%左右。2011年,全球的城镇化水平是52%,中国是53%,大致和世界平均水平是一致的。
然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时期,背景和路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有专家分析,中国的城镇化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发达国家城镇化因工业化而起,进入稳定增长期后才产生世界能源危机和全球环境议题。而中国则被迫承受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全球挑战。因此,中国城镇化必须考虑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建设战略,并建立与其相应的空间模式绿色能源城市。
事实上,绿色能源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除了传统的布局和交通问题之外,还应该考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比如是太阳能光感的比例,水资源和固废处理等内容。
关于绿色能源城市,一般人或许会认为,能源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关系不大,主要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学会副理事长周岚指出,城市的能源使用主要是在工业、建筑和交通中,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比不到30%,加上交通的能耗是40%,而工业能耗占60%。实际上,建筑的建设能耗加上建材生产,中国整个的建筑能耗占到50%;而且从交通来说,一些国际城市和学者分析规划交通结构产生的能耗变化得出,城市如果采用公交优先的方式,小汽车的能耗是比较低的。建筑和交通,其实都和规划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绿色能源城市与规划息息相关。
周岚指出,在规划绿色能源城市时,可从布局上减少能源的使用,创新能源规划。比如,绿色能源城市可以更多地采用自然风和自然采光。一些绿色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将其设计成气候适应性的建筑,充分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再如,针对水资源短缺现象,不妨规划海绵城市和低冲击开发规划。我们取水、用水、排水之后,把大自然原有的存储功能给阻断了,而低冲击开发则是减少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对于降雨量很大但又缺水的城市来说,不妨率先探索建立自然基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规划确定整体的要求,再放到每一种用地类型中。比如说深圳光明新区的低冲击开发模式,把低冲击开发理念放到土地规划中去之后,市政道路对雨水30%下渗,30%净化滞留,只有30%排放,然后通过公共建筑、绿色屋顶、生态停车场增长续存的能力。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