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在“后世博”时代

2014-11-14 11:09:34         来源:东方早报     浏览次数: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了一句流行语,也让城市的创新建设成为了一个热话题。然而城市这个大熔炉,涵盖了丰富的内涵:从单体的城市地标到区域的规划建设,从项目的工程管理到园区转型实践。本月8日,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在同济大学举办了中国国际建造峰会,与会成员列举了后世博时代在上海所开展的一些项目案例,也借鉴了来自国外的经验方法,从多角度探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转型“智”造。

  伦敦:150亿英镑的新铁路盘活旧都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办,163年后的今天伦敦仍为世界级大型城市之一。不同于上海的新兴与活力,伦敦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时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两次城市更新:一是1666年遭遇重大火灾,因为当时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且间隔甚近,全城几近摧毁;另一次重建则是在上世纪40年代,德军的炮火给城市带来重大打击。

  而今伦敦作为全球化的城市,计划在未来25年内能提供1000万人口的载量,但CIOB的全球副主席克里斯·切夫介绍,城市本身面积不大,周边也多被耕地环绕,所以可供建设的土地并不充裕,导致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工作的人们无法在城市居住,只能去到周边较远的区域。同时出于对城市污染和拥堵的抗拒,自驾车和搭乘巴士的交通方式正渐渐被很多人抛弃,增加城市地铁的运营效率从而成为要任。

  全球第一条地铁线路诞生于伦敦,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现有超过400个站台,如何在已有的紧凑规划中增加新的线路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切夫介绍说,几年前伦敦市市长给他建议,说与其要增加地铁,何不就加一条铁路呢?这成为现在伦敦正在进行中的方案——昵称为150亿英镑的“交叉铁路”(Crossrail),线路自城市东部向西部横穿,在市中心拥挤处在地下“隐没”,而在开阔的城郊则露出地面,以节省成本。

  新的铁路预计将在2018年建成40个站,在市中心地区与犬牙交错的地铁线路交会在一起,在市中心区域每一站到地铁的换乘站只要十几分钟的步行时间,大大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预计运载每天超过25万人,比原有的运营量提升六倍。另外,修建铁路所挖出来的所有土都将通过各种运输途径填海,形成新的环境保护生态区。

  “这个项目周边有很多老建筑,基础不稳,所以我们会提前灌注泥浆来加固基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地下铁路和原有线路相隔只有80厘米,所以创新不只是一味求新,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新建,是伦敦的经验。”切夫总结说。

  徐汇:西岸营造更高效的新型CBD

  “你们怎么看手机?”徐汇区规土局局长关也彤在介绍徐汇滨江西岸走廊这片新兴改造的CBD区域前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称,现在全中国手机的使用者有12亿3200万,占全国总人数的90.2%,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规划者无法知晓50年以后的趋势,那么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关也彤说。

  位于徐汇区的西岸滨江,包括水域面积共9.4万平方公里,岸线达到8.4公里,可是在上海众多的CBD中西岸的显示度不高、交通不算便利,甚至连许多徐汇当地人都不知道本地有黄浦江的岸线,怎样使这片区域变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成为最大问题。

  关也彤认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效率、交流和文化这三个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含义。传统的CBD以高密度高容积率的紧凑物理空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高密度实际上带来的都是负效应,反而使人们远离CBD去办公,也延伸出SOHO等概念,那么新型CBD转化对空间设计的考虑就应更有利于思维效率而非行为效率。而徐汇滨江的规划设计将重点放在增加地下品质和增加纵向交通效率上。交通方式做得十分简单,基本以直角为主,任何目的地两个转弯即可到达。两层的地下空间的设计就是为了将更多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深埋地下,而腾出的地上空间则有一个高7.5米的平台,此处绿树环绕并可直面黄浦江美景,既提高了滨水土地的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标志。

  这种对公共空间的充分利用事实上也是对于思维效率的另一种提升。关也彤认为,内部空间大都是低效率的秩序空间,而公共空间才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最后,让西岸逐渐为人所知的是其庞大的美术馆群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关也彤指出,艺术在土地开发的前期起到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电音节、音乐节、双年展等使这个区域活跃起来,而博物馆美术馆等则沉淀形成土地的文化附着,自然而然形成其独特的魅力。

  嘉定:国际化新型剧院的“构想”与“实现”

  文筑国际的创始人马卫东首次在国内引进了独立第三方建筑设计管理的概念,注重的是业主和设计公司的关系,使双方成为团队的一部分而非甲乙方的对立关系,这在日益引进国外建筑大师设计的上海显得尤为重要,而最近成功的一单案例就是位于嘉定新城,10月刚刚开业的保利大剧院。

  剧场舞台有永恒的魅力。保利大剧院的基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以立方体造型立于嘉定新城的苑山湖畔。作为整个项目顾问,马卫东坦言最主要还是要抓住三点:进度、质量和成本,但麻烦的是这三点往往是相互牵扯反其道而行的。另外,项目的业主方是在国内拥有十几家剧院的保利置业,而建筑师是来自日本的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这两个有个性的主体的碰撞自然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首先面对的就是文化层面的矛盾。业主方认为建筑师也许对空间设计很有一套,却认为他对剧场的陌生会使他在功能安排和动线设计上产生偏差;而安藤忠雄也会认为尽管保利是剧院的专家,却对国际化新型剧院的趋势不尽了解。

  如同将周围的光线导入,通过漫反射展现绚烂夺目光影效果的万花筒一般,剧场和文化设施也应该作为自然与人、与文化碰撞的华丽场所来对其定位。19世纪巴黎的歌剧院自从落成以来,剧场不但成为演员的舞台,更加成为了观众们展现自身的特殊舞台。建筑师最早的设计总图,入口以45°角斜向切入,这在中国很难被接受,最后出于使用的习惯性,还是将入口变为水平方向进出。

  初期碰到的另外一个棘手问题是关于后台。作为设计师的安藤忠雄讲求形体的纯洁性和力度,他强烈要求舞台后面的内容放置到观众席下侧,这在国外也有先例,但是保利却坚决不同意。马卫东向安藤建议说,保利剧院不会有驻团演出,一年可能有200场不同演出,如果将后台隐去,实际操作将有很大不便。尽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设计空间的力度,最终建筑师还是接受了这个意见。

  第三点亟待磨合的便是技术。安藤忠雄的建筑以清水混凝土见长,马卫东认为中国施工单位的混凝土浇筑技术堪称世界一流,不论在色差还是裂缝等细微处都有极高的要求,但安藤的关注点不在于此,而在于一次成型。于是施工单位进行了约莫七次试验,制作最合理的模板使其能够被反复使用。“混凝土是有生命力的材料,时间久了不是给你古旧的感觉而是有其独特的味道。”最终,100×100米的立方体,中以圆筒形不同位置的插入来产生虚实结合的活动场所,达到了令双方满意的效果。

  “如果规划者无法知晓50年以后的趋势,那么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