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绿色城市化

2014-11-19 08:55:09    作者:王金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社     浏览次数:

  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

  这些成就不足以让我们自满,因为环境恶化不断阻碍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人们不断认识到空气污染给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儿童和婴儿,可能导致婴儿死亡率上升、先天畸形和认知功能受损(Currie和Vogl2012,Currie和Neidell2005,Padulaetal.2013)。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婴儿死亡率惊人的高。尽管人均PM10浓度年均值在降低,其影响还在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与本世纪初相比,2010年城市人口增加了2亿多。据估计,在中国的城市,尽管空气中的PM10浓度平均降低了25%(Chengetal.2013),但空气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率在2001年至2010年间还是从41.8万增长到51.4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最新研究估计的2010年中国过早死亡人数更高,为120万人(HEI2013)。相比之下,水污染影响的调查不够仔细。水污染与中国癌症发病率的增高有关。例如,随着水质降低一个级别,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增长了将近10%(将水质划分为6个级别)(Ebenstein2012)。

  高死亡率和其他健康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估计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会在1000亿美元到3000多亿美元之间波动。新的研究还发现,污染对生产力也会有影响,因为在严重污染的地方,工人会更经常请假。一项在加利福尼亚州做的研究甚至表明,城市地区污染会对附近农场工人的生产力造成严重影响(GraffZivin和Neidell2012)。将臭氧标准降低10PPB,农场工人生产力增长了5.5%,高效率相当于带来7000亿美元的收益。由于中国的污染更严重,因此影响也更大。作为一个新兴高价值农产品出口国,中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向往无污染的农业。此外,根据实验研究证据——在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支持下——环境质量低会影响移民决定,受污染的城市可能无法吸引高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随着收入增加,生活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渴望更加清洁的环境。李克强总理呼吁政府更加透明,并加强公众监督,以此来改善环境质量,他还警告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会令人们满意”(Kostka2013)。更好的环境质量无疑会使中国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事实上,所有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过度污染的阶段。即使是环境质量很好的城市在几十年前也曾遭遇同样的环境问题。伦敦1952年的“烟雾”事件可能在12月份的4天内就导致10000多人死亡。洛杉矶的烟雾水平也从20世纪70年代降低了70%,高臭氧浓度提醒天数也从184降到几乎为零。东京的空气清洁计划也以富士山能见度为焦点。在20世纪60年代,一年中只有20天能看到富士山,而如今,这个天数超过130天。但是,与之相比,中国的经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结构以及发展速度,中国的环境问题要比其他国家更复杂。但是也存在后发优势。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吸取经验、学习技术,可能会比之前的国家更快治理好环境问题。过去几十年中,大多数对空气污染来源、影响和减排措施的研究都来自北美和欧洲,这些都可以在中国快速、低成本地应用。有些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国自己也研制出一些解决办法,可以与面临同样挑战的国家分享。

  相比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实行绿色城市化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发生在中国一个城市的事情,其影响绝不会仅限于该地区,它甚至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境内。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的空气污染经常会影响到邻国(比如韩国和日本),污染物可以通过气流传播几千英里。北美和欧洲的历史累计排放量仍然比中国大,但是,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中国人均燃烧排放二氧化碳量在2010年是5.4吨,仍然在不断上升,并有可能在2015年前后达到欧盟平均水平。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污染很大一部分源于那些在发达国家被淘汰的污染工业。有估计认为,中国1/3的能源消费和空气污染来自出口(Weberetal.2008)。尽管制造业比之前更清洁了,但是由于出口额的大大增加,中国制造产品出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1世纪急剧上升。总的说来,这些趋势对中国及其贸易伙伴来说还是有利的。欧洲和北美能够获得廉价货物,实现绿色生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内经济,迫使国内经济转型。中国方面,工业化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脱离了贫困,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这些城市当时较低的环境标准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服务和消费可以减少污染。另外,全球模式在中国境内重演,沿海省份现已成为内地隐含二氧化碳的主要进口方(Fengetal.2013)。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