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日记(一):思考在北京 行走在芝加哥
反思一:我们的地标们
我们的综合GDP现在居于世界第二,按照这个速度几年后该项指标超越美国已经可以预见。我们在工业产量、新增建筑上已经有多项指标居于世界首位,科技也在突飞猛进。但是我们距离世界第一大国的距离还有很长很长。原因无它:“软实力”不足。美国之所以是目前的世界老大,不仅仅是GDP超越其他国家,其在政治、军事、金融、文化输出、生态环境等等软硬实力均大幅超出我们这个第二名,尤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由于我们透支式的开发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导致了大量不可逆的破坏需要我们为此买单,使提高软实力的成本无形中暴增。可悲的是,就在我们奋力弥补的今时今日,还有许许多多的破坏正在上演着。
之所以在地标后面加个“们”字,一是在其背后有强大的人为因素,使得原本是死物的地标有了人性化的特质。二是,其泛滥的程度令人发指,雷人与奇葩争奇斗艳,比大更大的大乱斗中,透着纳税人吐不出的苦水。地标的存在也投射出一些地方政府的寄托,比高更高、比俗更俗中,透着我们在经历了由穷转富的阶段后的极度不自信,以及对于树碑立传、千古流芳的心理需求。
反思二:我们拥挤不堪的街道
旧时的北京,虽然规模不如现在已经修到六环的北京巨大,但却温暖并且刚烈。肃穆的府院林立之间,人们骑着自行车顺流穿行。如果累了,可以随意停下车找到一个犄角旮旯驻足,去看一会儿这个城市,听一听这个城市的发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一辈人对于旧时的北京印象深刻。而对现在的北京,我却总有种实实在在的陌生感。从甲地到乙地,虽然走了几遍,但一路上街边有什么、发生了什么总是印不到脑海里,耳边充斥着汽车发动机轰鸣的声音和刺耳的喇叭此起彼伏的回响。每当此时,我都会感到一种极度莫名的失落,没来及致以一声叹息,却必须一边失落一边前行,寻不到一处让我能够停下来抚平刺痛的地方。
当然,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阐述是非功过并非为了一味去讽刺某某,否则就成了矫情,成了愤青,成了用一种虚伪掩饰另一种虚伪。套用一句《茶馆》里的对白:“我爱大清国,我怕它亡了。”我也同样深爱我的祖国,我怕它被毁坏成四不像。故而,作为一粒大时代下的微尘,作为一个特别愿意国家能够越来越好的人,我甘愿去对“现如今”品头论足一番,或者能够让一些人通过这些文字对城市这个生命体予以更多的情感。
编辑:cu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