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林业生态保护红线

2014-12-12 10:25:09         来源:林业局     浏览次数:

  自上而下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实现生态红线全面覆盖和全面贯通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湿地、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形象地把森林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肾”。生态红线的核心是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红线,发展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保护好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是林业的重要职责。

  为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国家林业局编制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首次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国家林业生态红线。林地和森林红线: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湿地红线: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维护国家淡水安全。沙区植被红线:全国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拓展国土生态空间。物种红线:确保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确保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维护国家物种安全。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份按照要求,积极划定省、市和县级林业生态红线,并向社会发布。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划定了生态红线区域,将包括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15种地类,占全省面积约20%的土地纳入了生态红线区域;贵州省划定了林业生态红线,省人大通过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通过划定省、市、县三级林业生态红线,构建林业生态红线体系,必将实现生态红线全面覆盖和全面贯通,以“生态红线”推动全国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

  采取有力措施严守林业生态红线

  为加强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推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停伐试点,积极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严守林地和森林红线;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加大对我国“淡水源”、调蓄功能区、粮食主产区等重要区域湿地的恢复修复力度,严守湿地红线;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以及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严守沙区植被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濒危物种拯救行动,严守物种红线。

  通过不断加大林业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有所扭转。但是,林业生态赤字大、欠账多、问题重,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严守林业生态红线都将是各级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核心任务。

  第一,要加强立法。生态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有了法律保障,有了政策跟进,才能保证生态红线划得好、守得住。要制定最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办法,运用法律手段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在《森林法》修订中,要充实林业生态红线的内容,明确林业生态红线的法律地位;要尽快推动《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健全国家层面林业生态红线保护法律体系。

  第二,要加强执法。采取有力手段,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以及乱占林地湿地等破坏林业生态红线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强化林业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提升执法能力;加大对违法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督办力度,挂牌、督办、查处一批影响恶劣、久拖不决的大案要案;密切关注危害林业生态红线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检查或组织专项行动,从源头上遏止破坏林业生态红线的行为。

  第三,要加强考核。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关键在于促进地方政府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地方政府建立并实施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把林地、湿地、荒漠生态空间保护和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完善破坏林业生态红线保护违法案件问责制度,依法追究党政干部在生态保护中的违法行政和失职渎职行为。

  第四,要加强监测。通过开展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依托国家级宏观监测体系,结合地方监测、定位监测、专项监测等手段,构建定期清查与年度监测相衔接、国家监测与地方调查相协调、抽样调查与区划调查相结合的一体化监测体系,全面掌握森林、林地、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总体情况,科学评估资源变化、生态状况、功能效益和林业建设成效。

  生态红线不仅关系生态安全,而且关系民生福祉。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切实担负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等重大职责,努力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