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美 ——“落叶慢扫”三年的城市美学追求
两年试点下来,这种“小冲撞”不断
“这对我们管理上是一个很高的挑战。我们不能保证推行的办法就一定成功,但是总要试一下。”
按这次的“落叶不扫”规定,早晨6点之前,要全部清扫一遍,日间要捡拾垃圾,然后在下午4点钟将所有落叶扫去。
但落叶“一日一清”的规定还是带来不少误解。
徐汇区旅游局局长林福东一次遇到居民的“质疑”:“我天天来,看你们天天都扫的,这样哪里好看到那么多落叶呢?”
也有背着相机的游客一脸扫兴:“落叶太少,低于期望值。”
两年试点之后,这种“小冲撞”,吕晓慧也多次听到。“要做好衔接”。今年,徐汇区委宣传部早早地就请旅游、规土、环卫等部门以及相关街道的负责人一起来了次“头脑风暴”。
会上,各个部门抛出了种种纠结:比如,天干物燥,火灾隐患怎么办?市民抱怨落叶不足,能否像“天气预报”一样给市民预报落叶?落叶几天就没了,有没有可能把美更长久地留住……
针对落叶预报,最初,大家想出了“落叶指数”——通过指数来提醒观光者今日的落叶状况。可是,一上升到指数,就涉及对数值的估计,“太主观”。最后,一致商定出“梧桐日报”,即在微博上发布上午拍摄的落叶景观路照片,由观光者自行决定要不要来。
徐汇艺术馆馆长唐浩也是与会者之一。当初接到邀请时,他还有点诧异——前两年艺术馆并没有参与其中。他随即转为兴奋,因为大家一致觉得邀请美术学院师生来写生是个不错的主意——学生们需要写生的景观,而街道上的写生者也是一道风景。
唐浩尤记30年前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学,常来武康路写生,那时候还没有落叶的感觉,很想让现在的学弟妹们也来体会美景。他立刻联系了几所美术院校学生前来写生。
一天,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描绘落叶中的武康路,突然下起了雨。
按规定,一旦下雨,清扫队需立刻清扫落叶,以防阻塞下水道。于是环卫工人们立刻扫帚挥起来。
但写生的学生们急了,落叶一扫,景致都被破坏了。
唐浩赶紧通过部里与环卫所达成一致,再晚一点时间清扫。
除此之外,区里专门为几条道路配备额外的灭火器,以防万一。
“这对我们管理上是一个很高的挑战。我们不能保证推行的办法就一定成功,但是总要试一下。一个城市,它的文明程度,它的品质,就在于这些细节。”吕晓慧说。
街区是为人而造的,是最新鲜的生活所在
他还记得新概念里面的一篇文章,讲一位美国的清洁工人,上下班都穿西装,工作时再换工作服,显得很专业,也很体面
凌晨4点半,庄嘉庆已经就位武康路。天依旧漆黑,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掩映着一幢幢花园洋房、小型公寓和里弄房屋。
在庄挥着大扫帚工作之时,洒水车、垃圾车也在区间内奔波,海鲜批发部的工人们忙着卸货,挑选新鲜的小黄鱼。
临近6点,天还未亮。庄已将泰安路一侧以及武康路南段清扫一遍。等大型的垃圾车清掉小推车后,庄还需再打扫一圈,包括擦洗垃圾箱。
庄嘉庆今年34岁,自考大专,读的专业是英语。他还记得新概念里面的一篇文章,讲一位美国的清洁工人,上下班都穿西装,工作时再换工作服,显得很专业,也很体面。
“其实看看这些文章还蛮能改变人的价值观的。”他最早来应聘环卫公司,观念上转不过来,“我们从小接受的观念都是学习不好才去扫马路,我以前虽然不是重点的学校,但在班里也都是前十名咧,不过最后倒是我母亲开导我,现在我觉得这份工作还蛮适合我。”他说自己以前很胖,因为长期在家炒股不运动,现在多劳动,也健康不少。
他还看过原版的《威尼斯商人》,从中领悟到“做人还是善良一点好”。
等待的间歇,他转头看看树冠,说:“有一次,我扫着扫着,风一吹,叶子哗啦啦地落,像下雨一样,特别好看……我喜欢春天,不过武康路秋天最好看。嗯,下雪的时候也好看。不过上海市区基本积不了雪。”
即使自己打扫也觉得很美?“那要看啦,事情总有几个角度的。如果今天是我扫地,还是蛮头疼的,落叶不扫只是日间不扫,最终还是自己的事。”
龚敏月如今已退休,她在这个街区从扫马路到做上班长,做了30年。她说现在看到满地的落叶不扫还有点“不习惯”,总有上前扫掉的冲动。她炫耀当年扫落叶的经验,一个人用两把扫帚一起推,就可迅速清洁地面。
陈理兆最近忙着给那些前来欣赏落叶的人们介绍武康路的老房子。他今年73岁,是湖南街道的老居民了。五原路上出生,如今依然居住于此。原先是航空系统的职工。
陈理兆讲起武康路很自豪,他从网上下载的《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被对方拿出手机一阵猛拍。
此番,他作为落叶景观道的志愿者,为游客介绍老洋房。
“我们这边走不进的房子居多,虽然老建筑前面都有简介,但是比较简单,有的挂了二维码,但是老同志不会扫。我们给他们讲讲老房子,讲讲自己的回忆,都很开心。反而专业团队不会有我们居民自己介绍的效果好。”
他介绍黄兴旧居:“这个393号楼,它的结构很怪的,像一片西瓜,南边尖尖的,现在的旅游中心就在尖尖的地方。实际上呢,黄兴来上海时,这幢楼还没造,南边有两幢英国乡村式风貌的建筑,前面花园也很大,房子很气派。这两幢现在看不了,我还是由我们的社区老师有一次带着进去看过呢。”
……
一位研究环境艺术的教授曾说,街区是为人而造的,是最新鲜的生活所在。
本文开头提到的学者,是上海社科院博士王泠一,他觉得人们来到这里,其实欣赏的并不仅仅是落叶,而是“阅读街区、阅读沧桑”。“落叶本身也是一种秋韵。我在首尔、东京、我国台北等地看到,他们都和我们差不多维度,落叶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湖南街道和天平街道的老洋房特别多,都是不可移动的历史保护建筑,本身就有一种上海的经典气质。”
从重视文物、重视历史保护建筑,到重视集体记忆、重视街景,我们的城市管理在不断进阶。
在上海,一叶落而知美。
手记
不仅仅是落叶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开始追求品质。其实,这也是一种城市生活哲学的回归。也许对老百姓来说,只是想更悠闲更幸福地散步,而对政府来说,管理就必须细化再细化才行。
采访之余,我在武康路上反复行走。
无意间闯进393弄甲,黄兴旧居,亦是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的所在地。推门走进,只有老门的“吱呀”声,里面,三三两两的游客在安静地闲逛。
一张小桌子,一本粉红色的台式日历,一个邮筒形状的储钱罐提醒“请投币”,一个白色的木质邮箱紧贴墙面,收纳盒里的笔、橡皮、胶水、可爱的图章都摆放整齐。旁边还有温馨提示,告诉想要寄明信片的人们如何自助完成,自行投币,没有任何人的监督。
换位思考,假使作为游客初入一个城市,看到这样的“小心思”,好感定会倍增;而一个久居于此的居民,偶尔探访,心里也难免感到幸福。
这种感觉,与看到一座城市里,落叶如此安静而优美地,停留在清洁的马路上时,内心的激动是一样的。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开始追求品质。其实,这也是一种城市生活哲学的回归。也许对老百姓来说,只是想更悠闲更幸福地散步,而对政府来说,管理就必须细化再细化才行。
当我和落叶相关的各种人群打过交道后,无论是倡议者,还是维护者,或是居民,似乎都在热忱地对待这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而且,并不仅仅是落叶。退休的老者义务参与着老建筑的修缮与寻访;有故事的人每月在街区的组织下分享自己的回忆;孩子们参观老房子并用稚嫩的笔描绘“巴金爷爷的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那句“美是生活”,在这里似乎得到最贴切的阐述。
编辑: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