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承载乡愁的温馨港湾

2014-12-23 08:38:46    作者:王虹航 彭泺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深入山村田野,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活动在没有动用国家专项资金的情况下,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从2013年12月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传统民居调查工作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历时9个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而作为“乡愁”的载体,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这次调查完成了传统民居类型、代表建筑和传统建筑工匠的调查,梳理出599种传统民居类型,并编纂完成《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目前,这本“民居辞海”已经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在资金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参与此次调查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所有人员,无分长幼,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一些老专家、老先生更是倾其所学所知,协助调查保护工作。为此,本报特推出这期专题报道,一则展现调查成果,再则希望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引起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与支持,让传统民居 这一见证我们生存发展的“活化石”更加灿烂夺目,成为我们传承文化、吸取前人智慧,开启新的建筑文化的样板!

  10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传统民居现状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成为媒体记者们争相抢问的话题。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新闻发言人倪虹手指摆在桌案上一套三卷本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兴奋地向记者宣布:我国传统民居调查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意味着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在国家层面积极展开了。

  据住建部统计,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大量消失。专家估计,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作为“乡愁”的栖居地,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

  传统民居保护在国家层面启动

  2013年12月,住建部启动了中国传统民居调查工作,历时9个月,经过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和1200余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倾情努力,完成了传统民居类型、代表建筑和传统建筑工匠的逐县调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次调查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成果包括1692种民居、3118栋代表建筑、1109名传统建筑工匠,经反复探讨、科学梳理,归纳出564种民居类型。此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也调查归纳出35种民居类型。全国共归纳599种民居类型,编纂完成了《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并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对于这次调查的意义,住建部村镇建设司 以下简称村镇司 司长赵晖在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表示,这是一次对我国传统民居的大调查、大整理、大弘扬、大传承,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第一,它是首次国家层面组织的传统民居调查,全面掌握了我国传统民居的分布现状;第二,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推进了民居的比较研究;第三,它对延续历史文脉、指导当代城乡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四,它展示了传统民居全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

  把握着力点推动民居调查

  全国层面的调查向来量大、面广、难度大,此次对传统民居建筑的调查更是困难重重。众所周知,传统民居大都存在于乡野田间,越是发达的地方,遗存越少,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甚至处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调查始终被资金紧张、资料收集条件艰苦等困难缠绕。

  据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民居的调查历时九个月,却没有国家专项的调查资金支持。像采集范围这么大、时间这么紧的调查,在没有资金推动的前提下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是找到了传统民居保护的动力所在,在艰苦的调查中摸索出了一套最适合的办法。

  从去年12月住建部印发通知启动调查开始,村镇司就将工作重点放在组织动员各地村镇建设系统人员和专家的积极参与上。为了进一步引起地方的重视,村镇司对工作形式进行了改革,由以往各省建设系统相关负责人用“通知”和开会布置工作,改变为走进地方大家一起工作,找准切入点,点燃了专家、技术人员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建筑的自豪感,以及要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作贡献的激情,使他们主动投身传统民居保护事业,由此也折射出了此项调查的实际意义。

  为保证调查的专业权威性,为了更好地推动调查工作,村镇司在推动、管理、引导调查工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住建部从中央层面组织了六个专家工作组,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组成,每周在村镇司的组织下,都要召开一次工作组例会,进行讨论,研究下一步工作,在业内人士都认为这个调查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了调查任务,让很多领导和专家都感到吃惊,纷纷发出“怎么完成的”感叹!在村镇司带领下,这支以年轻专家学者为中流砥柱的工作组,逐省参加地方住建部门村镇处组织的传统民居调查协调会。工作组专家在开展组织动员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收集重点传统民居的宝贵数据资料,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深入大山小村,工作非常艰苦。

  更令人感动的是,调查得到了地方一批长期搞建筑、搞民居研究专家的强有力支持。这些搞了一辈子研究的老专家听说国家要对传统民居进行系统保护的时候非常激动,其中甚至有80多岁高龄的传统民居研究界的老专家,他们的带头作用很强,影响力很大,带领他们的助手和几代学生投身参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住建部门的很多重要领导也是学建筑出身,他们理解调查的重要性,亲自督促落实调查的推进,各省住建厅纷纷下力气推动地方配合,提供了组织人员保证。

  一名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工作组专家表示,此次调查在住建部、地方住建部门的强大组织影响下,将触角延伸到我国大江南北,突破了以往单个大学、单个研究团体“单兵作战”、调动资源有限的瓶颈。政府带头开放大数据平台,行政部门参与收集、整合离散的民居建筑数据资源,将对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是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学术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煌煌巨著的诞生之路

  《全集》共分三卷,以省为单位进行章节划分,各省按照行政区划顺序排列。每个传统民居类型按照分布、形制、建造、装饰、代表建筑、成因和比较、演变的顺序进行编写。

  作为第一部体系完善的中国传统民居分类全集、“民居辞海”,《全集》的编纂也是一个艰苦旅程。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分类庞杂,海量内容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系统梳理?上述工作组专家向记者介绍了成书过程。“《全集》是一本分类全集,重点也在分类。此次打破了以往按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造方法常规分类方法,以地域性和民族性作为主要分类依据,实现了以统一的体例和格式对民居建筑进行梳理和编纂。”

  他介绍,在调查前期,村镇司的负责人员与工作组就分类依据进行了几十次的讨论、研究,提出了多套分类方案,并反复论证其科学性。但是当带着这些方案深入各省以后,面对复杂的民居类型、地域民族特点,仍出现很多民居形式无法归类的情况。工作组在与各省专家、村镇系统工作人员多次碰撞、调整以后,最终形成以地域性和民族性作为主要分类的统一认识。“在《全集》中能看到各省的明晰分类,这样做的学术意义是希望能够直观地展现民居本身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类似民居的差别,推进比较研究。随着对各省民居调查的开展,对大部分省的民居分类程度有了明显推进。如湖北之前的民居分类一度达到40多种,经过此次比较研究,最终分为东部汉族,西部少数民族两大类,去除了重复,进一步体现了民居之间差别。”他说。《全集》还展现了很多以往从未面世的民居建筑类型。据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调查,一些传统民居研究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填补了空白,如西藏、内蒙古、海南、山东等。西藏住建厅组织了包括中建院、当地村镇系统、专家在内的小分队,行走1.8万公里,走村入户调研一个月,挖掘了近30种传统民居类型,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这些民居类型大多数是以前没有被发现的,远远拓宽了大家对西藏民居的认识。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