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努力建设“海绵城市”
一边是缺水,一边是汛期大量雨水白白流走,这一现状,在昆明正悄然改变。近年来,昆明重视雨水利用,在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城市雨水集蓄利用。截至12月26日,昆明已建成84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日设计规模约5.5万立方米,还有一揽子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今后的昆明城,有望像海绵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一定改善。
昆明率先探索
雨水资源化利用
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实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昆明是否开始建设“海绵城市”?其实,早在2009年,昆明就开始实施雨水资源化利用。市水务局副局长、市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龚询木介绍,为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9月,昆明市人民政府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的通知》,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强力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城市。
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节水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节水“三同时”的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即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构)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市政工程项目;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
2011年7月,昆明市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雨水污水和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同时下发《昆明市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以全面推进昆明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设计和施工水平,为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我市积极开展低影响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方面的研究及标准制定工作。2011年以来昆明相继开展了《昆明市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对策研究》、《昆明市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编制了《昆明市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参考)图集》、《昆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生态道路设计、安装图集》(DBKJT53-01-2010)、《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指导意见》。
雨水综合利用规模
达5.5万立方米
昆明地处长江、红河、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水源主要依靠大气循环降水后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水库、湖泊,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300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特别是2009年以来,昆明连续5年遭遇了严重旱灾,供需水矛盾更为突出。
龚询木坦言,对昆明而言,最大限度收蓄利用雨水,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紧缺、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和排水压力、降低城市面源污染、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例如建设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把一定汇水面积上的雨水通过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贮存于雨水收集池,经处理后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用途。
2009年以来,昆明积极开展雨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目前已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昆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弥勒寺公园等地开展了雨水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示范项目结合实际情况,把储存直接利用、入渗回补和调蓄排放三种雨水收集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这不仅实现雨水综合利用,还让雨水收集利用的新技术、新理念在昆明市得到进一步推广。自2009年9月《规定》实施以来,截至目前,昆明在工业和民用建筑项目已同期配套建成了84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日设计规模约5.5万立方米,已建成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利用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渗排一体化系统、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的滤水层、蓄水池及景观水体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对雨水资源进行控制,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等能力。
此外,从2010年5月开始,昆明市在新建和改建道路中开始推行生态道路建设,目前已有20多条道路采用了雨水生态断面技术与道路同步建设。同时,为了综合解决城市雨污混流及城区部分区域雨水淹水点问题,昆明市还结合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主城二环路以内开展了雨污调蓄池试点建设,共建成16座调蓄池,总容积为21.24万立方米。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