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大遗址“国家公园”体系

2015-01-19 08:27:1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我国的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保护理念和工作实践上成果丰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大遗址保护体系。

  但是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和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出文物资源作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我们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促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这一国家宏观战略将会是中国大遗址保护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以“建设国家公园体制”作为切入点,通过构建中国大遗址保护的“国家公园”体系,主动将大遗址保护纳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将会使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和“助推器”。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挑战

  我国的大遗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占地面积广大,一些重要的遗址还处于现代城市的核心区域或近郊区。相对于水、风、地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是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选择居址时,往往都会在前代居址的基础上进行增修、改造,而现代人类的主要活动场所,也多集中分布在古代遗址的区域或其邻近地区,这种现象尤其以古代城市遗址最甚。如叠压于现代城市之下的古长安城、洛阳城等。这些遗址的存在,既为城市带来了辉煌,也给城市的管理者造成潜在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大遗址的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来说,因管理职责和能力所限,文物部门仅能将有限的经费用于大遗址本体的保护,无法兼顾大遗址所依存区域的周边环境。但是周边生态、社会环境的变迁,却有可能给遗址本体带来潜在而持续的侵蚀和破坏,从而使大遗址的保存环境更加脆弱。

  此外,对于中国的大遗址而言,如何处理好既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文物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又关注当代人的民生需求,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处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往往会因文物保护的要求而不能纳入城市环境的整体提升,遗址区内居民的发展诉求长期不能缓解,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满意度等与区外存在明显差距,遗址所在的区域因而成为“都市里的村庄”。

  在如何处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问题方面,过去还存在有两个方面的误区,或者认为文物遗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对大遗址所承载的厚重历史缺乏应有的敬畏和尊重,致使一些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中被任意拆毁,一些大遗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者认为保护好文物遗址,其目的就是为了搞经济开发,因而将大遗址视为经营牟利的手段,采取“竭泽而渔”式的超负荷开发与利用,给遗址本体的保护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建设性破坏”,也与文物保护事业的“公益性”目标相背离。

编辑:jiaolit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我国将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记者从1月10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编制《全国国家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发布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组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详细】

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体系顶层设计的建议

  据悉,按照《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中央文件要求,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已经提出,将设【详细】

2020年我国将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

  记者从13日上午从国新办举行的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挂牌近一年来,国家林草局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我国将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详细】

《国家公园设立标准》通过专家论证

  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园办在北京召开《国家公园设立标准》专家论证会。来自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IUCN中国代表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