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探寻新型城镇化样本

2015-01-19 09:19:12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辽东湾新区的持续发展需要靠港口拉动,同时集聚产业。城区、港口和产业三个板块协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内生动力机制。有关部门研究发现,港口对于城区发展的投资带动作用大概是1:9的关系,体现了港口对周边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

  “现在许多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服务滞后造成的,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张伶伶认为。目前,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向海大道全线贯通,公路骨架正加速形成;盘锦新港开港通航,辽河大桥建成通车,疏港铁路、疏港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为新区发展注入动力。电力配备、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处理等功能性设施建设也在全面推进。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辽宁省实验中学辽滨分校、盛京医院盘锦分院、红海滩体育中心等地标性建筑撑起了新区的教育、医疗、体育、现代服务体系框架。

  良好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才能吸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上的高端企业。据最新消息,中国最大的铝型材生产企业辽宁忠旺集团将投资15亿元毗邻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互动、资源共享的科研产业研发区,同时还将在当地投资约400亿元建设厂区。此外,作为辽宁本土商业的代表,辽宁兴隆大家庭商业集团也将投资近60亿元在当地建设“购物休闲度假村”,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

  遵循自然的城市规划

  产业快速集聚,城镇化不断提升,新城活力逐渐释放,然而,这也让记者产生了担忧:面对新城崛起,美丽的盘锦是否能风采依旧?

  盘锦之美,美在自然。这里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这里的红海滩进入了2013年中国邮政总公司发行的《美丽中国》系列邮票;这里有目前世界最大面积的芦苇荡;每年来此停歇的珍禽丹顶鹤数量最高达806只,这里是它们在地球上越冬的最北限,产仔的最南限,也是濒危鸟类黑嘴鸥最大的繁殖地;这里是中国生态稻米之乡,也是中国河蟹第一市。

  如此独特却又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给设计团队出了一道难题。“当时我们提出的理念就是设计遵循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把自然生成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辽东湾新区规划建筑创作团队总规划师袁敬诚在回答记者的担忧时表示,辽东湾地区范围内有很多自然水系,包括内陆滨水生态系统和海洋滨水生态系统,是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因此,在设计中不能切断水循环系统,要使水文过程保持完整。

  设计团队在规划中保留了几乎全部的自然水系,同时梳理了滨水岸线。然后,把水系自然联通,形成城市的蓝带网络,使之成为城市的基本肌理和生态本底。在此基础上,以城市蓝带网络为骨架建构了城市绿网,构建了城市的生态网络框架,而道路、建筑、景观等格局需要跟原生的城市肌理相协调。“规划并不是通过形式化的造城运动形成全新的城市格局,而是强调城市处于一种动态生成的状态。”袁敬诚认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动态的过程,需要设计师随着变化及时调整、跟进。

  中国城市规划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泽曾经参与过2004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规划的编制,他认为对生态的真正尊重,是有文化价值的,现在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的理解已经成为多元共生的认识。

  在考察中,记者特意在大学图书馆里随机采访了一名大二学生,询问他在新区生活、学习环境的感受。他告诉记者,这里的环境要比他当初想象的好很多,教学楼很有特点,连廊挺实用,宿舍有公共活动空间,很舒适,冬天供暖也很足。此外,他在这里还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红海滩,吃到了美味的大河蟹,“这是新校区成立的第二年,希望以后这里能够更热闹些。”

  目前,辽东湾新区还在建设期,诸多功能仍需完善,但其本身以规划为先导,建筑场地设计、单体建筑设计与规划内容密切配合的城镇化实践,为目前城市功能单一、缺乏内生动力的中小城市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打破同质化,激活城市活力,未来的辽东湾,蓄势待发。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