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我相信思想的力量

2015-01-23 09:02:33         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A+》专刊     浏览次数:

  中国建筑师最缺失的是文化自信。我们所了解的现代图景并不符合真相,只符合用最快速度建成物质强国的期望

  笔者:与此同时,您也没有放弃在城市中的建造试验。

  王澍:我的主要工作是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其他的一些可能性。这种建造试验对于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对于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模式活用在今天,都是一种积极的范例,而不只是某种艺术的美学与趣味。今天,我们谈论城市,往往参照西方的样本。伦敦是城市,纽约是城市,那么中国城市的本质是什么?中国本土化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中国是有城市的,一直都有,把中国文化中的城市,转化到现实的语境中去,并超越传统的城市,这才是对现代城市的回答。

  笔者:您对现有的“造城”模式有自己的看法?

  王澍:首先是建筑的形式脱离建筑的建造,出现了很多类似于广告的建筑,奇形怪状,美其名曰“标志性建筑”,其实就是广告。这是背离建筑本义的,非常不好。

  笔者:您认为建筑的本义是什么?

  王澍:守护大地,守护生活。建筑不是用来做广告的,这点很重要。我们传统的建筑一直是特别带有本质力量的,在守护大地、守护生活、守护自然方面,没有比它做得更出色的。它是一种营造,是一种有思想的劳作,有自己的核心体系,没有过多抽象的理论上的讨论,不纸上谈兵,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这样的传统不光被精英所掌握,它最了不得的地方是可以让大量的、不认字的工匠所掌握。我们现在的这种精英式的建筑教育,完全和乡土建筑脱离,甚至和施工现场脱离,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那些广告式的建筑,为新而新,脱离建筑本义,在我看来,是整个世界文化衰落的标志。曾有记者请我对2050年作一个展望,我的回答是:我看到全部高层建筑的坍塌。我认为所有庞大的东西,不管它是以怎样的名义建立起来的,都注定要瓦解和崩溃,因为普通人的意识正在逐渐觉醒。

  还有那些在房产开发企业主导下建成的大量小区。无论色彩还是建筑型态,都是用商业原则创造出来的。各个小区都是封闭的,保安站岗,把小区中的居民和围墙外的世界完全隔开,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不相往来的堡垒,邻里守望的安全感被互相戒备所代替,传统的和谐、融洽的街坊格局被彻底破坏。这种状态正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笔者:合理的建筑规划,不仅仅满足人们住有所居,还能在城市文化中体现出优秀的价值观和思想。

  王澍:现代建筑学有一种观念,建筑的造价不应太高,看到高造价的房子应该感到是“不道德”的。建筑的设计思想应有助于保持社会的价值观。

  笔者:我们身边环境中随处可见的伪文化、无处不在的传染性粗糙和错误价值观来源何处?

  王澍:是文化信心的动摇导致了建筑的无差别。目前中国建筑师最缺失的品质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是很高等的,面对自然,西方只有简单态度,并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而中国人发展出了和自然相符的一套复杂的哲学理论。西方的建筑,前面一个大草坪,有一个隔离带,远处有森林,森林里面有“妖怪”。你看我们的山水画,深山中也有人怡然居住,是一个和自然完全融合的文化。城市也是一样。和西方城市反映出的文化等级关系不同,中国的城市更注重的是水平关系的展开,比如建筑和山水的对话,建筑和建筑的对话,建筑和场地的对话等等。许多建筑师不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等同于发达、先进、更好的生活。

  笔者:普奖评选委员会表明,这个奖不仅是授予你个人的,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致敬。当国际社会在向中国文化表达敬意时,我们却在日益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似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王澍:对当代文化没有判断,没有自信,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在逐渐失去自己几千年积累的文化的同时,还在抄袭世界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不爱惜,又如何要求别人尊重你?

  中国需要更加开放,了解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这些年我们所了解的现代图景并不符合这个世界的真相,它只不过符合我们用最快速度建成物质强国的期望,我们有意识地去选择速成的方法。前几年,各地政府还曾纷纷派人去迪拜学习发展经验。那是一种怎样的荒谬和疯狂——去学习一个沙漠里的、靠消耗大量资源而建造和运转起来的城市。

  笔者:这个城市本身就有隐喻性——一切建立在沙漠之上。

  王澍:对。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国家去学习一个不毛之地的做法,非常荒谬。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