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在这里发芽
有人说,环顾深圳一周,便阅读到这座国际都市的发展简史。与市区高楼鳞次栉比不同,成立于2007年、位于西北之隅的光明新区,至今仍些许弥漫着改革发展初期的味道。很多生活在关内的人到此会有这般恍惚,认为与大都市的格调不符。但在某些领域,光明新区的理念和成就已穿过时间纵轴,站在深圳乃至全国绝大多数发达城市之前。
低影响 开发“有形亦无形”
都说“中国城市如何应对降雨”长期无解,那么光明新区做了什么?他们正做的不是避涝,而是把水留住并利用,构筑出当前被各方热议的“海绵城市”之雏形——被业界视为突破传统理念的新思路。
光明新区公园路,常人眼中和其他道路并无二致,但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任心欣眼里却视为杰作。“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铺设了透水沥青和透水砖,下面不是水泥砂浆的不透水层,而是采用厚度15 20厘米的砂层和卵石垫层。它们孔隙率很高,能锁住大量雨水,在雨后缓慢渗透至土壤。”任心欣说,“中间绿化带的设计也有讲究。绿化带两侧设有下凹绿地(植生滞留槽),比路面低15厘米左右。这样,车行道的雨水可通过路牙的孔洞汇集进来,然后储存在土壤层中并得以滞留和净化。”
这就是一项极其典型的、被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简称“低影响开发”)的设施。它被证实能有效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洪涝灾害频繁暴发、径流污染等突出矛盾。今天,这类设施正在光明新区的道路项目中发挥功用。气象资料显示,深圳每年降雨次数超过100场,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的路段可完全消纳每场25 30毫米的降雨量,将七成雨水留在道路红线内,不再外排。即便应对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极端天气,亦能发挥一定的缓滞、削峰作用。
除了道路,低影响开发在公共建筑和公园等类型项目中同样成效显著。监测数据表明,前者能够留存的降雨约六成,而后者这一比例更高达85%。
距公园路两公里以外,物业管理经理夏生高也自认为受益于低影响开发。他的工作地点——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的屋顶铺满绿油油的草坪。每逢降雨来临,都将透过上万平方米的草坪净化,同透水铺装的广场汇集的雨水共同贮存在占地500平方米、容积达75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中。经过净化,这些雨水可满足保洁和绿化带浇灌需求,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系统处于全自动运行模式,所用电费比节省的水费划算很多。虽然楼顶草坪需定期修剪,但说不上多难。”经验老道的夏生高虽是首次接触这一创新,却不吝惜溢美之词来打消众人对于运营环节的疑虑。
群众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屋顶绿化叠加自然采光通风的设计,还带来可观的附加值——省去中央空调系统,为建设者削减大幅设备投资。夏生高说,这里空气流动性很好,即便遭遇三伏极端天气也无大碍,多数时候都非常舒服。“屋顶绿化功不可没,否则不装空调怎么行?”凭借其经验判断,屋顶绿化足以有五六摄氏度的降温效果。“对比常规项目,部分低影响开发项目会有强烈的直观感受,但多数并不能引起普通人注意。不过我们通过监测和评估,这些项目的环境和生态效果都很好。”任心欣信心满满。
协调合作是关键
常人看来,低影响开发不算高科技,那实施关键与难点何存?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以下简称“城建局”)水务科姚涛身为政府与市场的联络者,他表示,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投资,造价是所有人的疑虑焦点。
不过这在专业人士眼里“不叫事儿”——采用低影响开发的项目从成本增量的角度看几乎可忽略。即便光明城高铁站前的道路项目选用了昂贵的排水型沥青路面,比普通沥青层增加超过60%的成本,其总造价增幅不过2%。
真正的困难,在于协调与合作。城建局副局长冯韶辉指出,这类尚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何自上而下厘清并协调好各种关系、建立起高效的合作机制,才是低影响开发最终能否融入项目、科学推进直至最终落实的根本。这里既包括政府决策取得共识,也包括下游各专业和实践环节步调一致,“要将各部门、各专业拧成一股绳”。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