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的保护:一场多方破与立的较量
“破坏的力量无法阻挡,要减弱破坏的力量不太容易,只有慢慢增加保护的力量,才能与破坏的力量抗衡。”
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之外,是传统村落的快速消失,古村保护现状堪忧。甚至有专家透露,目前很多村庄不管是否属于传统村落,都是先评上传统村落称号再说,以防止乱拆。过于落后和过度商业化成为传统村落面临的两个极端,而结果均是消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该如何破解?
近日,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传统村落保护拨付巨额资金,这被视为村落保护工作的一次飞越。国家陆续实施的多项政策为村落保护工作提供便利,古村落有望再次焕发生机。
古村落保护提速
据报道,我国每天约有300个村落消失,1.6个传统村落消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分析,我国村落大批消失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以往的过度开发对生态非常不利,现在需要保护环境退耕还林,人们需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村落自然会消失。第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扩张,农村人口外流,形成“空心村”。在陕北和内蒙古,甚至有些村落建制还在,但已无人居住。
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压缩的情况下,乡村将会有巨大的市场,许多项目资金开始向乡村转移。传统村落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社会资本颇具诱惑力,如交通、水系、电网等公共基础建设,以及传统村落发展基本用地划拨等,都有很大利润空间。
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设计师孙君说:“很多人不是来做传统乡村保护,而是名与利促使他们把视角转到农村。比如搞旅游开发、乡村客栈或经营农副产品等,乡村收益都大于城市。将传统村落过度商业化,这依然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不同步。没有文化的经济对华夏文明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对乡村的破坏和影响很大。”
近日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强调,在传统村落内开展旅游和商业开发类项目要坚持适度有序原则,反对整村开发和过度商业化,要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
孙君从事乡村建设工作15年,接触过三四十个传统村落项目。他明显感到,2012年末~2013年初,国家开始对传统村落进行政策倾斜,文化定位也相对清晰,文化价值观在提升,保护工作明显提速。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提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他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数次谈到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
2003年至今,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分6批陆续公布了276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但规模较小。2012年,我国首次启动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大调查,初步掌握近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并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今年11月26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至此共计2555个传统村落将受到保护,其中约一半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被纳入名录。
目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全面铺开。预计今年底前,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的第一卷将推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4个省市。《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也于近日出版,该书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组织的全国范围传统民居调查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新型城镇化呼唤暖心的人文关怀
全国两会上,新型城镇化是许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新型城镇化对近14亿人口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可以说,中国虽大,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叫城市,一个叫农村;人口虽多,却只有两类人,一是城市居民,一是农村居民。而新型城镇化【详细】
专家谈古村落保护:既要活下来,也要活得好
在参观者眼里,古村落越原始越有味,但原住民又希望,生活得更舒服、更现代一点。一面是保护村落的期许,一面是改善生活的需求,如何取舍和平衡【详细】
传统村落保护:留住“活态”的村庄
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立档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最终的问题还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没有人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乡愁”也就不复存在。【详细】
冯骥才谈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无法"包打天下"
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采用名录制,即“名录保护”,就是将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