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科院副院长:中国对灰霾研究强度比国外大
记者:这个项目的投入是多少?
柴发合:按照课题需要进行投入,从污染治理费用来衡量,投入非常小,但对污染治理确实发挥了作用。这个研究不光是对灰霾的认识,而且当时对整个复合型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的认识,以及制定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呼吁早一点设立大气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专项
记者:目前研究重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柴发合:原来主要是认识它的成因、形态、来源,现在我们重点研究怎么控制,包括灰霾控制技术及灰霾生成来源的控制技术、大的方向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还有一些具体的控制技术,比如原来的脱硫脱硝、除尘控制技术,这些技术怎么提升,管理技术上怎么加强。这都是从控制上要做的。
还有就是怎么规避污染。发生了灰霾,我们怎么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健康,各种各样的除霾装置、防护装置的研发。
两方面都在研究,一是怎么控源,二是怎么规避污染。
记者:环科院目前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柴发合:我们院在做典型地区灰霾的研究,围绕PM2.5的控制,做一些技术研发。这是一般的公益性科研项目。大项目的话,前几年,我们一直在呼吁国家像水污染控制专项一样,能够设立大气污染控制专项,提了一些建议。我们也期待着国家这次科技体制管理的改革,能真正集中精力,实现我们这个愿望,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来列入,从成因、管理、技术、示范应用到解决灰霾频发问题,系统进行研究。
另外,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立了三个项目,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支撑研究,时间是到2017年底。这是科技部最近比较大的项目,三大区域加起来一亿多元。京津冀这个项目由我负责,从技术上怎么支撑联防联控,建立哪些技术体系,搞清楚区域方面的问题,制度怎么建设,怎么推进京津冀地区的统一监测、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统一评估等等。
记者:你说的这个项目是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专项?
柴发合:我们环保部自己有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主要是利用公益项目费用,更倾斜做一些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这几年也是安排了许多课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专项一直没有。
现在国家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和污染治理专项,据我所知还是有所考虑的,但最后能不能成,不知道。
记者:现在问题比较突出,为何迟迟没有这方面的重大专项?
柴发合:国家有国家的安排,国家原来有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有一个跟环境有关,是水污染专项,但大气一直没有列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吧。我们呼吁早一点列大气专项。
记者:环保部本身也有专项,为什么还需要国家的重大专项?
柴发合:环保部的资金力度、研究覆盖面,都不足以支撑。公益性项目主要是做一些跟环境管理有关的研究,但污染防治不仅是管理问题。灰霾技术研究、技术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一直到示范应用,需要大的资源配置。
编辑: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