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从“吸纳”生态治水理念开始

2015-04-13 10:10:37         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日前,经过为期一周的公示,嘉兴正式成为全国首批16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城市。市建委园林市政局局长肖建国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目前我市已在全市范围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4月1日起所有新建项目都要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所有改建项目包括小区改造、绿道提升等也要贯彻这一理念,现有已开工项目则将与业主探讨采用相关技术。

  海绵城市,听起来陌生,解决的其实还是城市里的老问题——水。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让城市变得像会吐纳的海绵,下雨时充分利用湖、塘、库、池等空间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工业、农业等生产活动有需要时,及时释放出雨水和再生水;优质地表水则用于居民生活。一言以蔽之,就是构建城市“自然蓄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水资源的功能,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

  从“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从字面看只是一词之差,理念上却有天壤之别。也正因此,海绵城市这个通俗形象的概念,还有一个专业称谓: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何为低影响开发?从这一理念最初在美国的实践看,就是用更接近天然水循环系统的绿地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取代钢筋混凝土的“灰色基础设施”,从而让社区天然具备调蓄雨水、防洪排涝的功能。这种“绿色基础设施”延展到整个城市,就成了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荷兰的“海绵城市”等。

  由是观之,以“生态治水”为理念进行“低影响开发”,可以降低城市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可以避免城市开发和环境治理过程中华而不实的“造景”运动,从而提升万千百姓的幸福指数。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当海绵城市建设的蓝图徐徐展开,我们不妨一边“甩开膀子”一边喊响“号子”,至少让更多人、更多地方充分“吸纳”生态治水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推广。一方面通过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新建项目打造成“绿色基础设施”,夯实海绵城市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在已开建的项目中运用相关技术,多少补上“灰色基础设施”的欠账,不给海绵城市建设留下死角。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