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苏州文化的乡根
苏州园林并不仅仅是几座亭台,几块山石,几本花木
有些朋友可能知道,我之所以敢来试着讲园林,是因为十五年前,曾经拍过一部关于苏州园林的系列片《苏园六纪》,正是在那一阶段,作了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功课,使我对园林文化、园林艺术,园林美学有了一些理解与感悟。
“乡根”这个词,我是从叶嘉莹先生那里借来的。我想,叶先生的这个“乡根”,远比“乡怀”“乡情”“乡愁”什么的,更有涵容量。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如果按照伍子胥建城的说法算起,苏州古城250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我们的“乡根”。而我们常常引以为荣的独家品类——如园林,昆曲,工艺,以及其他诸多的特色文化,都是苏州文化的“根群”。与其他的城市相比(包括杭州这样的城市),正因为苏州文化的“乡根”与众不同,所以,它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品格与品性。
当年,在采访文化老人谢孝思的时候,谢先生曾经说,
“我的家乡是贵州,那里的大户人家也造园林,但是终归造不成。为什么?就是因为,苏州这里挖水池,一挖下去就是水,而贵阳那里,一挖下去,就是石头。”我们知道,造园有四大要素,理水,叠山,古典建筑和花木栽植,而水,乃是造园的第一要素,——这正说明了苏州在地理上的位置特征,即现在常说的“区位优势”。我们常说,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因为它一向被称为“东方水城”。詹刚总编辑任苏州电视台台长期间,也是在陆文夫先生的策划下,邀我拍过一部名为《苏州水》的系列片,说的正是苏州的水文化。当年因为拍摄《苏州水》而积累一些关于水文化的知识与思考,后来我又用到了十集系列片《西湖》当中。
我为《西湖》所写的导演阐述,很长,《人民日报》发表的时候,作了压缩,从内容里摘了一句做题目,倒是很贴切,题目是《从婉约当中发掘豪放之美》。这还正是我一向的追求:一要追求风骨意识,二要追求恢弘视野。基于这种理念,我借用日本的一本名为《气的思想》的书,对水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位置,在第一集开篇的时候,即在介绍西湖是如何形成的时候,作了这样的表述——
我们的祖先,曾经在传统医药的站位上,来划分我们的文化版图——
黄河流域,是针灸文化圈;长江流域,是本草文化圈;江南一带,则是汤药文化圈。这种汤药文化圈的概括,真是挖到了江南文化最为本质的特征。它与“针灸”、“本草”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汤药”的“汤”字,是指液体,而两个读作“商”音的“汤”字,便可以用来形容横无际涯的水势。初中的老师们在讲解《岳阳楼记》的时候,总是特别强调这一点。
因此,这汤药文化圈的说法,便让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直截了当地扑向了水的主题。
然后就是西湖的形成。地火奔突,岩浆翻涌,三来两去,便出现了大海退潮之后的潟湖,即西湖的前世今生。
我有个体会:作品有了一个好的开局之后,要想将你的主题一以贯之,必须要“咬”得住,一如郑板桥的“咬住青山
不放松”。所以,在讲西湖、讲水的时候,隔三差五地就要拉
扯一下水的形象。
从“乡根”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的确有了解一番苏州园林的必要,苏州人不了解苏州园林,说不过去。当年我拍《江南》的时候,拍到苏州,住在乐乡饭店,我曾经很偶然地问过一位服务员,说你知道不知道陆文夫,她回答道,苏州人嘛,怎么不知道陆文夫呢。我觉得,他回答得很有自豪感。同样,不管是老苏州人,还是新苏州人,就应当深入了解一番苏州园林,因为家乡的文化,不但会增强自己的自豪感,而且还会派生许多的东西,其中的一种,便是——“乡情”。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于3月24日至4月2日举行,3月22日,记者提前探营广州园博会多个会场花境,发现富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个区域特色的小园圃等已逐渐展露真容【详细】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3月17日,第32届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如约而至。在北运河畔的桃花堤,微风轻拂,桃红柳绿,人们三五成群地踏青、赏花,赶赴一场浪漫的春日之约【详细】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大门,陈俊霄向调研组汇报了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建设情况,章新胜对陈俊霄参与设计、海南大山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项目的创意主题【详细】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