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与城市水环境变革:从传统城市排水到未来水资源综合管理

2015-05-26 10:00:54         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     浏览次数:

  海绵城市vs水泥城市

  海绵城市引发了针对传统雨洪排水理念的再认识。传统的观念认为,我们需要用更快的速度、更高效的手段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并排出城市。人们仿佛认定了雨水是惹人厌烦且不受待见的“包袱”,所以管网都尽量埋入地下,以“眼不见心不烦”的形式,在视线之外实现排水功能。在具体手段上,城市建设过程中密如蛛网的道路、林立的建筑物和浩繁的排水管网系统承担了雨水收集和排水任务。冰冰冷冷的集水排水模式堪称“水泥”城市。不可否认,水泥城市的模式虽然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但在承担城市防涝方面,尤其对于保障大型城市防洪安全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的下水道建设就是堪称“水泥城市”的世界典范。

  近代下水道的雏形脱胎于法国巴黎,法国文豪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大部分排水管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拥有超过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且管道设计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日本东京的现代地下排水系统虽筹建相对较晚,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并在1992年开工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的建设,2006年竣工。但系统规模宏大,由一连串混凝土坑体构成,地下管道深达60米,号称“地下宫殿”,以保障东京受到台风雨水灾害侵袭。

  海绵城市与水泥城市其实并不相悖,而是辨证统一的。在保证防涝排水安全的前提下,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通过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的原则(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LID),避免地表净流量大幅度增加,从而缓解排水道压力,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内部各种蓄水、净水设计,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体现了排水防涝思路的转变,以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代表着未来城市建设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不同国家在探索未来城市雨洪管理中或多或少也体现着海绵城市的理念。

  德国近年来推广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通过就地设置洼地、渗渠形成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利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渗渠中的长期储存,减少了因城市化而增加的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在径流流动与贮存上,具体分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沟两种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线不仅要考虑雨水传输,同时还要考虑储存雨水和减缓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沟则既考虑了雨水输送的功能,也考虑了对构造城市景观的作用,通常是将其模拟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最终,雨水的输送储存与城市景观建设和环境改善融为一体,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资源、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观。新加坡则将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推动到了极致。受限于本国极端缺水的国情,新加坡将雨水收集树立为本国四大水源之一,同时通过统一城市规划,利用雨污分流的方式,建设独立的雨水沟道、雨水干道和位于海边的地(水)下式大型蓄水库,最终计划将新加坡陆地面积的90%都建设成雨水集水区。

  海绵城市vs数字城市/智能城市

  海绵城市的建设,“水”是关键词,具体包括城市自然水系、城市给水、排水、防洪排涝、再生水使用、地下水回灌等等。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从概念走向现实,未来城市发展呈现数字化、智能化。而海绵城市一改传统城市粗犷的雨水收集-排放模式,通过精细化的城市空间设计、分散式的海绵体布置,力争使城市具备弹性应对蓄水、净水和排水的功能。这一方面在管理水平上,对雨水径流量的分析、预测、监控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未来水环境管理领域实现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着手点。具体来说,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在水量上,需要数字化测定、管理或设计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在水质上,也需要数字化监测不同时空分布下的水体水质情况。

  海绵城市vs中国未来城市水环境

  笔者相信,海绵城市的实现绝非遥不可及的新鲜事。事实上,我国城建史上可以追寻到诸多海绵城市的影子。比如从某种意义上看,北京城在历史上便可视为海绵城市的典范。北京城曾经河湖纵横、清泉四溢、稻花飘香、禽鸟翔集,从诸多地理区域的命名上便可见一斑。以海淀区为例,仅带有“河”的地名便有“万泉河、肖家河、清河、北安河、金沟河路、永丰西河村、西北旺东河、紫金长河、旱河路、南沙河、长河湾、二河开、上河沿、安河桥、昆玉河、上河村、北玉河”等。带有“湖”的地名有“昆明湖、八一湖、稻香湖”等。带有“泉”、“坞”的地名有“香泉桥、温泉镇、海淀泉庄、香泉环岛、双泉堡、冷泉、玉泉山、玉泉路”和“南坞、中坞、北坞、太舟坞”等,不一而足。

  这些遍布海淀的“河、湖、泉、坞”的存在,客观上正起着海绵城市的基本要素——海绵体所起的作用。而在社区设计方面,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植树种花,再加上盆栽水养的花草和院落中阶前、阶后的花圃设计,在营造庭院美景的同时,也体现了针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正是可供海绵城市参考的范例。

  营造健康、绿色、宜居的城市水环境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问题”,我国未来城镇化建设必须摆脱传统城市建设思路,追求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而“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问题”,海绵城市是我国推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行提出的,以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可以期待,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应用,伴随着顺应自然、社区友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必将对所有城市居民带来深入的积极影响。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