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化城市建设铁壳 "海绵"兴建背后需冷思考

2015-06-11 08:57:1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浏览次数:

  近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痼疾,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雨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雨水成为城市的一种“包袱”。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少管道都不够用,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样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认为,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国际著名水文气象专家林炳章指出,城市发展太快,把雨水要渗入的草地、水沟全部变成了硬化的马路,小区里的绿地也硬化成了停车位,雨水无法渗入地下。“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背景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楼、水泥街道的建成,我们的城市似乎变得越来越‘硬’,不会呼吸了。虽然有绿地,但绿地大多是隔开的、高出来的,虽然好看,但并不环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全说。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创新观念,不要再片面追求高楼大厦,而要更加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高出地面的绿地最好建成下洼式,楼房要能存蓄雨水。”张全说,过去,我们城市的排水管理要求的是“随降随排”,排得越快越好;现在希望水“渗下去”,把路面、小区、绿地的水用工程手段蓄起来。

  告别“逢雨必涝”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住建部对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与此同时,我国600多个城市中近400个缺水,每年的缺水量约70亿立方米,其中70%的缺水是水质恶化造成。

  “无论缺水还是内涝,城市蓄水能力下降都是重要原因。”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俊奇指出,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占用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切断了自然水循环,导致“逢雨必涝”“雨停即旱”。

  让城市“自主呼吸”,被视为这一难题的解决之道。前美国西雅图市政府资深环境专家、深圳大学佘年教授,曾主持该市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他看来,摆脱城市“看海”窘况,最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建设“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意味着被水泥硬化的“铁壳城市”逐渐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纳,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系统。

  江苏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指出,从技术角度讲,江苏每年降雨量大概1100毫米,70%-85%将被要求蓄滞,今后规划对此要加以控制,地块出让时径流量、透水路面等作为要件写进去,开发前后地块排水量须持平。如此一来,既不增加市政管道压力,也会达到滞留洪峰的效果,还可避免马路被“开膛破肚”。以往城市排水,靠的是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产业需要边学习边实践

  “设计工作可谓是打造海绵城市中最高端的工作,涉及气象水文计算、建模等诸多工作。但是,我国的市政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工作,对此缺乏了解和实践,因此在这方面的设计只能边摸索边进行。同时,社会上也缺少能够独立承担海绵城市设计工作的单位。这些工作都在起步阶段。”中国水工业互联网总经理张颖夏说。

  由于我国各地降雨情况、地势、土壤、植被、排水、污水处理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张颖夏认为,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在我国不同地区设立国家授权的工程实验中心,起到指导示范作用。“初步可以考虑依据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的方位建立4个工程实验中心。”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评估也是产业面临的又一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杜鹏飞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均表示,数据缺失将导致海绵城市试点验收困难。据悉,目前国内在雨水排放方面缺乏公开的监测数据,而没有数据就无法评估试点成效。另外,能够和具体地域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工程技术研究基础不足,没有同步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和专门队伍等问题也成为当前的建设难点。

  虽然地方在试点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是挑战中也往往蕴藏着商机。张颖夏表示,未来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材料设备供应企业、评估咨询机构都将从海绵城市建设中受益。李迪华则粗略估计,海绵城市将带来6万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其市场拉动作用不亚于城市化建设。”

  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

  有着美好生态愿景与巨大市场蛋糕的诱惑,全国兴起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实属正常。业内专家提醒,在热潮之下,海绵城市建设还需冷思考。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更面临着诸多有待探讨的现实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符号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不能踏踏实实地将其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半途而废。”

  车伍介绍说,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且人口密集,而对于土地的开发也有些过度,“城市的规模像摊大饼一样的发展”对于自然破坏的强度也更大,因此修复就更难,代价更大。他认为,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避免几个误区,如“只重视地下不重视地上”、“只重视灰色不重视绿色”或“只重视绿色不重视灰色”。他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做好全局战略规划,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如何评估?业内人士普遍指出,数据缺失将导致海绵城市试点验收困难。据悉,目前国内在雨水排放方面缺乏公开的监测数据,而没有数据就无法评估试点成效。另外,能够和具体地域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工程技术研究基础不足,没有同步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和专门队伍等问题也成为当前的建设难点。

  而PPP模式是否适用也为业内人士质疑。某水处理企业负责人透露,海绵城市的很多建设,受益的是大众,但市场主体直接得到的收益很少,因此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启动资金,但之后的配套资金筹集也将比较困难。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