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参与海外城市“更新”—— 用心维系建筑背后的荣耀历史
●新闻背景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民间资本进入海外已是常态。最近,华彬集团购买并改造伦敦泰晤士河畔三一广场10号一事在伦敦引起了热议。历史悠久的三一广场10号是伦敦最弥足珍贵的地标之一,升级之后是否仍维系了荣耀的历史?
●三一广场是伦敦地标性建筑,因为英国人强烈的建筑保护意识,让参与建筑修缮的人必须更谨慎
伦敦三一广场10号是伦敦老城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项目,建筑靠近伦敦眼,其大受关注不仅因为中国资本在2010年欧洲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豪掷1.06亿英镑将其买下,更重要的是这栋大楼的显赫身世。
19世纪以前,这里是东印度公司的仓库,用来存放来自东方的香料、茶叶、丝绸和瓷器。1912年,刚成立三年的伦敦港务局决定修建一座气派的办公楼,以体现出英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统治地位。港务局看中了三一广场10号,并花费了当年全部收入的一半即80万英镑,来修建这栋办公楼。直到1922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办公大楼落成,时任英国首相大卫·罗德·乔治(DavidLloydGeorge)亲自剪彩。由于大楼的奢华和象征意义,1946年联合国第一期会议的招待酒会就在此举办。
虽然二战期间大楼遭到轰炸,损毁严重,但作为地标建筑,其建筑构造依然堪称完美。可从那以后,这栋大楼就一直闲置在那里。
在英国,老城更新项目有非常繁琐的限定。2010年时,华彬斥巨资收购了三一广场10号。作决定只用了5分钟,但更新和功能再拓展却等了好几年,因为这栋楼是伦敦二级历史保护建筑。
●伦敦是爱德华的“田园城市”思想重要源头,人们逃离雾都,于是旧城的改造运动开始了
伦敦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城市规模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而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人口爆炸式增长,一度让伦敦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二战后爱德华田园城市思想的流行,其思想认为建设新城是摆脱伦敦这样拥挤不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径。于是,大力建设可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城镇被绿化带环绕、农产品供应充足、休闲娱乐设施齐备的几十万人的“社会化城市”的想法在英国应运而生,风靡一时。
随着新城的茁壮成长,伦敦这些超级城市中的人们纷纷迁出中心城区,因为工业化而成为雾都的伦敦魅力风光不再,入夜后的伦敦甚至变得很冷清。“抛弃原来的繁华肯定是一种浪费”,有识之士疾呼。于是,英国在1978年通过《内城地区法》,开始注重旧城改造和保护;1992年伦敦甚至提出了伦敦战略规划白皮书,根据伦敦老城不同的发展水平,制定了不同的战略,其中三一广场所在的中心区交通最为方便,应该平衡办公楼、商业、文化娱乐等与住宅之间的发展;老城更新还包括空间要素的整治,如开放公园、广场绿带、泰晤士河、历史遗产等。
英国业内专家指出,伦敦老城的更新从规划编制到批复之间有着较大的空间和弹性,“规划和设计紧密相连又可以反复双向验证,这对城市更新有着直接的影响,城市更新是集规划与设计于一身的过程”。于是,三一广场也受到这些规划和法规的约束,其等待过程的漫长,说明英国人对待历史保护建筑的审慎态度,更说明法律的公平性,虽然企业的等待付出的是高昂的代价。
编辑: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