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聪谈中国古代的城市空间
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的兴衰都引人注目(如洛阳、开封、扬州),其兴衰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还是政治原因造成的,您能否举具体的事例说明?
李孝聪:比如长安,长安的衰落不是什么自然灾害,就是因为都城不在了。都城先搬到开封,又到了南京,最后再到北京。都城不在了,它的首位地位下降了。但是对这个城市来讲,它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是很高的。谈它的衰落,不能光从经济考虑。政治地位下降,不是衰落,经济上讲,首都经济最繁荣。长安不再是首都,城圈都小了。但它本身还是繁荣的。
扬州的繁荣得益于运河。运河阻塞、铁路开通以后,它必然要让位。最简单的例子,张家口有个地方怀安县,老城还在,但是县政府已经搬走了。因为民国的时候,从北平到大同的铁路修通以后,不走怀安,怀安就衰落了。怀安曾是一个很大的卫城,当时有五千多军队守在那,到了解放的时候县政府就搬走了。我在飞机上看到这么大一个城,方方正正的,一栋楼房都没有,就是一排排的平房。怀安是唐朝就有的城了,明朝是怀安卫,那就很大了,卫相当于府。政府早就搬走了,成了一个乡镇,很大的空空荡荡的乡镇,这就是很典型的。
开封的衰落有两种原因,一个是自然灾害,黄河淹了好几次,更重要的是它原来是都城,不做都城了,地位下降了。到了民国的时候还可以,它是河南省省会;到了解放以后,省会变成郑州了。原来郑州是个小县城。开封就下来了。
所以城市的兴衰我觉得要注意几个原因,一个是在中国,主要是政治原因,不是经济原因。政治原因会引起经济的变化。西方城市是政治依附经济,中国是经济依附政治。再一个,城市衰落特别是废弃了,跟自然环境有关系。比如地震、水害,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不会完全废弃。所以你想提升一个城市,你可以在政治上赋予它一个什么地位,它就起来了。现在深圳地位不及广州,但是经济已经跟广州不相上下,如果把深圳作为直辖市,或者政治上给它提高行政级别,就起来了。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城市的规划除了大拆大建,就是摊大饼式扩张,引人诟病,城市空间的拓展如何才能既适合经济发展,又尊重文化传统?
李孝聪:瑞典大使来北京的时候很伤感,以前他作为留学生待过北京,但是现在觉得北京不像以前那样了。其实不光是北京,中国的城市千篇一律。我们真正学城市规划的,要么从日本,要么从美国,最早从法国学的。人家在那学的时候,知道要把几千年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城市的风貌、结构保护下来。可是规划不是这些人在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在大同,城市保护的意识跟我们不一样。把老百姓全迁走,把房子全拆了,按原来的样子重新盖起来。样子倒是挺好看,但都不是真的,而且没人住。北京如果把四合院保护了,不让老百姓住,那就完蛋了。懂建筑的人所关心的是单体建筑的保护。比如北京的一个王府,原来的政协礼堂。政协要盖大礼堂,要盖楼房。不怕,搬到密云给你们原样盖起来。王府为什么是王府,是因为在京城,是跟它的周围的街道配套的,不是单造一个建筑就完事的。我去过一次徽州,也是遇到了同济大学搞建筑的,他们说是要保护古建筑,不过是把建筑搬到一个地方重新盖起来就完了。那老百姓和徽州的民居有什么关系。不成了个展览了吗?民居要有人在那生活,所以不能乱拆。
摊大饼是中国人的一个想法。什么叫中国,天下之中。北京中心就是天安门广场,所以北京有一环、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思维观念。苏联人过去五十年代是修卫星城,但是在中国这种很顽固的想法下,卫星城是弄不成的。中国人就是摊大饼,城市中心,然后一圈一圈的圈层结构。为什么?这是井田制啊,同心圆嘛。原来中国古代社会首都叫京畿地区,又称畿辅,然后是五服,五百里一服。城市也是这样的。所以上海有内环、中环、外环,武汉也有,哪儿都是这样。我就没见过外国搞这个的,连北京的地铁都这样。有必要吗?罗马、首尔的地铁都是放射状的。
北京城周围有几个很著名的睡城,比如望京将近三十万人口,天通苑也三十多万人。当初苏联人做卫星城市,里面配套是很齐全的。有居住区、有商业区、有政府办公、有工厂,但是我们觉得他失败了。因为中国人重土难迁,不去。卫星城的想法做不成了,现在变成了一个摊大饼的,大城市周围有几个城市居民区。等于主城住宅区,一住就几十万人口,相当于外国一个城市了,在这个区里没有配套的设施。上班还要到城里来,它就是一个睡城,sleeping town。望京就是这样的,天通苑是最可怕的。住在那的人在家乐福、沃尔玛买东西交钱要排一个小时队,都在那挤着等。
古代城市的寺庙有宗教文化的作用,在设计的时候会考虑到庙宇这样的宗教场所因素吗?
李孝聪:中国的庙有两种,一种是官方敕建的,比如城隍庙,或者官方敕建的关公庙,或者地方的一个神的庙。还有一种是代表国家的一些坛,比如风神庙、雷坛、龙王庙。官方祭祀的这种庙叫官方敕建的。它一般建在规定的地方,比如雷神庙一般建在西北,或者什么庙在东南,观音庙在什么地方。然后还有敕建的寺院或者道观。这些敕建的官方会管理,比如僧正司和道正司,管佛教和道教的两个司,这些都归它管。胡同里、街道里的小庙,有可能是当地的居民自己建的,因为有些地方是两条道路交会的地方,人家不喜欢住在这儿,那么这块地干什么呢?古代没有公园、广场这个概念,只有宫廷广场和衙前街这种广场。这个道路交会的地方老百姓可能就建一个小庙,比如五圣祠,什么都供。这些庙干什么呢?第一,附近几条街巷胡同都到这里烧香。中国人是没有什么宗教意识的,什么都要拜,石头、树洞也拜。而且你在佛教的寺庙里可以看到关帝庙,道观里也可能有弥勒佛,中国的儒、释、道不很排外。所以中国的寺庙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在城市里面,它是一个共享空间,英文叫publicspace,公共空间。元、明以前,居民的院子就是自己的,街坊之间不怎么串门的。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能让老百姓乱串门的,串门只能到寺院里。大家都可以去,见面、聊天什么的。这就使我们想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城,那里有一千多个喷泉,好几百个浴室。不是说罗马人多么爱干净,它是热,要把泉水引进来,所以有喷泉。喷泉是一个城市景观,大家可以围着喷泉休憩。浴室就是一个公共场所,即使身份有差别,进了澡堂子大家都一样了。这就是公共空间。大家交往可以到庙里。这是在当时专制王朝体制下的城市社会的补偿,自己展现出一个官府允许的公共空间。你不可能建一个茶馆,大家在里面谈国事,也不可能弄一个广场。建一座庙,大家在那里祭祀,还可以沟通情感。北京城每条胡同都有庙,除非是特别小的胡同,但是它连着别的胡同有庙。比如以两个人聊天的地方为原点,一百米之内画个圈,就能找到庙。
编辑: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