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很高冷?
互联网与规划:
规划师既爱之,又恨之
在展览配套的论坛—“首届城市思想论坛”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唐子来、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前规划顾问杨腾达、艺术家马立安、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麦凯蔷、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台湾建筑与城市研究学家夏铸九、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等人以“人·空间·未来”为主题,思考未来。
与常规的城市论坛不同的是,南都记者在参与者名单上看到了来自百度、腾讯以及阿里的嘉宾。“互联网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种,和道路、水利这样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的意义是一样的。在互联网行业里面,BAT三家平台型互联网机构才是典型的基础设施,是对整个城市的管理和运行都能普惠的设施。但是,这种无形的基础设施如何融入固有的城市治理体系中还有巨大的鸿沟,如何真正‘+’起来是很需要探讨的。恰好两个行业之间相互了解很少,马书记在请马化腾为市委市政府讲互联网+,我们也为规划行业请来BAT讲讲如何互联网+.”郭晨这样解释。
而吴志强则是这样描述互联网与规划之间的关系:“规划师恨他们,他们把什么都干了,让传统规划无处可去;规划师爱他们,他们提供的新技术让规划有了科学和动态的新工具。”
声音
“未来的深圳,连接全球又塑造自我特质”
唐子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未来的城市既要连接全球的流通空间,又要塑造地方的特质,也就是场所空间,深圳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它既连接了全球,又在不断地塑造自己地场所的特质。
杨腾达(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前规划顾问):
我们要建立智慧的城市,还要互联互通,还要有包容性,参与度,让人们成为我们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有什么能够让我们彻底地落实这些项目?就是我们有共同的愿景,我们有利益攸关方,他们来自政府,来自民间社会,他们有共同的愿景,能够有共同的目标来执行愿景,使它成为现实。
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咄咄逼人的计算机面前,我们规划师能否巍然不动?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大数据高速传输,高性能计算已经将逻辑计算能力发挥到极致,只要讲道理,都败于计算机,案例不胜枚举。最遗憾的是城市规划师是讲道理的,所以说他们面临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编辑: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