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凝练西安城市精神

2015-07-13 09:08:37         来源:西安晚报     浏览次数: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根脉情结

  在遗址区还是“城中村”的时候,高琦就常来转。“我喜欢汉文化,这是一个与民休息、开拓进取的朝代。但从前的遗址区看不到大汉遗风。”高琦说。相比之下,他喜欢现在的遗址区,每一个遗址点上不同类型的保护形式,让对汉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的高琦看到了汉长安城遗址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高琦觉得,汉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西安的宝贵财富,丝绸之路也成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汉长安城遗址就是这种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载体。

  “以前我只请热爱汉文化的人给我留言,后来经朋友指点,现在每一个给我留言的人我都和他拍张照片。照片中的遗址区慢慢发生着变化,将来这些都会成为历史的见证。”高琦说。

  高琦的留言本上,用铅笔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字,那是高琦和留言者交谈的内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充满了对汉文化的敬仰。他说,汉字、汉语、汉族、汉服、汉学……每一个“汉”字都会激发出自己心中的根脉情结。

  遗址区居民的“后现代”生活

  70岁的王稳正在西马寨生活了近乎一辈子,没想到在68岁时和祖宅做了个彻底告别。随着汉长安城遗址区的整体搬迁,相较于以前在遗址区内的困难生活,王老汉的“后现代”生活要来了。

  天禄阁里的义务讲解员

  现在,王老汉和孩子租住在车辆厂附近,他每天都到遗址区来,他说:“我要看护这天禄阁,这是遗址,天禄阁遗址你知道不?”老汉脸上皱纹很深,犹如他对遗址区里每一个遗址点的了解一样。

  “天禄阁就是汉朝的国家图书馆,你说这地方重要不重要?刘向当年还在这里给图书馆做了目录,写了《战国策》。抗日战争时这里还是一个地下交通站,后来这是天禄阁小学。”王稳正当年也是天禄阁小学的学生。

  现在的天禄阁遗址处有部分夯土台,台上有一间名为“刘向祠”的小庙。夯土台底下有几间房子,里面布展了当年此处作为抗战期间秘密交通站的史料图片。

  王稳正负责看护这里,老汉说他喜爱历史文化,也爱看书,进来参观的人只要对这里感兴趣,王老汉会拿鸡毛掸子指着展板上的内容,用最通俗的市井语言讲述这里的前世今生。“只要你爱看,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给你讲一遍。”王老汉说自己啥也不图,就是想守着故土干些有意义的事。在他看来,用这种方式传播他知道的历史典故就是很有意义的事。

  搬迁时捐了老王家的门石

  搬迁前,王老汉一直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离开西马寨,可他得知这里要建成遗址保护特区,整个西马寨都要搬迁时,尽管心里万般不舍,但王老汉还是利索搬了。

  后来听说要在遗址区里建村寨印记的民俗博物馆,“我捐了十几件文物,有我当年捡到的瓦当,也有我老王家的门石。”王稳正说。后来他还和几位村民一起帮助文物部门收集民俗文物,细心的王老汉还为此专门造了表,400余件东西归类清楚、记载翔实。

  “我觉得这个事特别好,现在这些东西都在民俗博物馆里,我老王家的门石最终还是没离开老地方。”老汉觉得没离开就还有念想,这也是他执意要捐自家门石的原因。

  新房子去看过十多回了

  王稳正说只要遗址区需要,他就会一直在这里守着天禄阁,“人常说故土难离,60多年感情深了,天天看着心里踏实。”

  与此同时,他也盼望着新生活。还在建设中的汉都新苑楼间距有多大,广场在哪里,哪个户型最好……王老汉心里都清楚。他说:“我一个星期前才去过,楼都快盖好了。那楼盖的是真好,楼间距也大,我现在就盼着明年住新房呢。”老汉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一年多来,王老汉先后跟孩子和乡党去汉都新苑看了十几回。“40多栋楼一起盖呀,那得多少钱,我害怕他们盖不起来,得常去看看。”从起初去“监工”到现在去看进度,每去一次王老汉的心情就好一次。“谁看着那么好的新房都高兴,日子越过越好么。”王老汉又笑了。

  目前,王老汉正在准备一件“大事”,他要把知道的关于汉长安城遗址区里的故事都写下来。“文管所的专家说就要用我自己的话写,这样大家都能听懂。”王老汉一再强调要大家都能听懂,他打心眼里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和熟悉曾发生在“他家这片儿”的历史故事。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