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告别大拆大建 高下之别在留白
上海,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许多中国都市的布局和治理理念,从这里启蒙。然而到了今天,上海也先人一步面对渐成老城的困惑。
对今时今日的上海来说,我们的城市更新面临何种挑战?又有哪些新思路?
拥挤的市中心、不同历史阶段叠加的功能,分布在逼仄的空间里;休闲缺少余地,城市功能的发展也缺少施展的舞台……于是,“城市更新”这个词汇被频繁地提及。5月1日申城正式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告别大拆大建,一个以土地存量开发为主的新时代来临了。
就在近日,中外建筑规划名师云集上海,出席“2015金汇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评审会”,以奉贤区金汇镇为标本,探讨怎样的更新规划方案更好。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对当下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把脉,为城市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高下之别就在留白
著名建筑学家邢同和,是此次评审会的5位评审之一。记者专访刑同和时,他把当代城市规划的高下之别,简单概括为两个字——留白。想不清楚怎么做,就留白,留给未来、留给子孙后代去发展。“正是因为过去规划总是做满,所以今天的更新才会显得艰难。”
不约而同,许多学者也提出相似观点。
身处什么样的时代非常重要。2015年,人们对城市的期望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假设回到2005年、1995年,那时候大家对城市的评判是完全不同的。2015年面临的问题比2005年要严峻得多。”清华大学建筑师周榕这样形容。
周榕所说的“严峻”源于很多层面:首先,中国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今天,中国的城市规划和更新,可能不再愿意照搬西方观念、西方经验。我们自己要成为探路者和摸索者。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进入一个新常态。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城市更新,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是摆在今天的一个难题。
再者,今天的中国面临新技术的发展、社会空间的重组。周榕说,他的课题组最近在北京二环和三环之间做调研,发现二环路、三环路之间成为一个“衰落的环带”,比如网络购物,导致市中心大量的商业综合体缺少人流,原有的城市商业、城市活力在衰退。部分城市区间开始衰败。
“互联网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挑战非常巨大,而中国传统的城市结构和规划方式,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规划好一个统一的空间,应变能力非常弱。我现在对这样一种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表示怀疑。”周榕说。
没有人可以准确判断,未来的五到十年会发生什么。现有的空间手段,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有效的,但是却在今天非常短的时间内,逐渐失效。
“清晰”也会成为障碍
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特别是法国,发现面对城市的更新,有一个难题:传统的规划,讲究清晰的结构,清晰才能控制、管理城市的发展。但时代在转变,欧洲人对城市的认知和感受也在转变,法国开始反思,究竟规划能不能做到清晰?它和今天中国特大城市的情况有点像。
那时,欧洲经济在二战之后,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期。经济富裕,欧洲人对休闲有了更高需求。之前的欧洲城市注重生产,但后来觉得,休闲也是重要目标。城市究竟是生产性要素居多,还是消费性要素居多,在那个年代开始转折。一个为生产性城市量身打造的规划,如何适应消费型城市的需求?上海同样走过从工业重镇到消费城市的转折,所以上海的旧厂房、工业区,今天也同样面临困惑。
一位设计师认为“清晰”这两个字,对城市设计是一种障碍。每个人都非常期盼一个美好、理想的空间。但初衷很好的计划,在时间的洗涤下,最后可能面目全非。清晰的规划真的有必要吗?能实现吗?会不会变成城市发展的未来障碍呢?可能今天的最佳方案,仅仅过了几年就变成一个包袱。建筑师怎么应对,规划师怎么应对,甚至城市的管理者怎么应对未来的剧变,这是当下城市更新面临的严峻挑战。
规划专家张佳晶说得更加直白:“完整的规划是做给上面看的,不是从身处其中的人的尺度来看的。”在无解的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都会做一个貌似完美的规划,来换取一些土地指标,以此推动经济发展。
“我给的建议就是留白。3平方公里可以只规划1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可以只规划5平方公里,大量留白和妥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对未来的适应。”
先留白,再一点点地更新、阶段性地更新,这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系统推进城市更新
19日,《城镇创新发展报告(2018)》(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更新面临配套政策、机制和模式不健全等挑战,各地应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