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日韩都市圈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2015-07-21 08:46:55         来源:城市中国网     浏览次数:

  城镇化人口主要向特大城市和中小以下城市集中

  再看特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多年来,很多人一直在争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到底应该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城市?实际上,根据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口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聚集是普遍现象。很多人举德国的例子,但德国是特例。因为二战后东西德分治,最大的城市柏林也分治,才使得德国走了一条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道路。

  我们看日本和韩国,基本上是以特大城市为主。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占全国的10.4%,韩国首尔都市圈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0.2%。他们的人口向特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只有在城市化率达到饱和后才会相对放缓,才会出现逆城市化。可是我国的城镇化率才54.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才39%,所以现阶段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是符合国际一般规律的。如果我们现在人为的想用行政的手段逆转这个规律,其后果可能会超出政策设定的预期,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事实上已经证明了这个结果。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靠行政和市场双重力量共同推动。我们知道,在中国等级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城市主要分五个等级,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等,这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区别。中国的城市一般来说,行政等级越高,城市就越大。高等级的城市通过行政手段调动资源,市场资源随后跟进。在这种城市发展轨迹中,我们怎么能把行政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区分开呢?

  我们最近用五普和六普的数据分析了中国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口增速后发现:特大城市、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六普期间较五普期间吸纳城镇人口的增长率达50.4%,就是说越大的城市,吸纳人口越快;另一方面是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吸纳城镇人口也很快,速度为52.7%,因为小城市数量多。往往我们的地级城市吸纳人口速度过慢,原因是什么呢?地级城市更多地追求跨越式发展,更多地追求城市形象,忽视了城市就业的包容性。

  特大城市都市圈的最佳辐射半径是30公里

  京津冀都市圈是一个大都市圈,圈里有两个特别大的都市,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天津。现在很多人设想,京津都市圈是不是可以覆盖整个河北?京津的产业是不是可以向河北迁移?这是不是一个规律?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北京五环内、日本东京的核心区以及韩国首都经济圈的人口密度,北京每平方公里10000到15000人,日本14000人,首尔17000人,可见北京都市圈的人口密度并不比日韩的首都都市圈差。

  但是如果我们以城市辐射圈30公里半径范围作为比较,差距就比较明显。日本东京周边有许多新城建设都在30公里半径之内。日本有很多企业家到中国来投资,他们最关心的就是特大城市,而且要看在30公里半径之内能不能拿到房地产项目,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发展区域。30公里半径是什么概念呢?从天安门到河北燕郊,距离就是31公里,可以说是在30公里半径附近。从北京到河北其他的县镇,其余的都是在50-60公里以上。

  所谓30公里半径所覆盖的地域为面积2700平方公里,如果按每平方公里10000人推算,整个区域可容纳2700万人。而现在北京这个范围内才1477万人,如果强调城市人口密度时,我们能考虑到城市发展半径的因素,那么决策失误会少很多。可是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者,在谋划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时候,倾向于把辐射范围扩大到100公里、甚至200公里之外,是不是有悖于特大城市人口和资源分布的规律呢?

  有人说韩国首尔也在搞行政中心外迁,许多企事业单位迁到周边城市,如安养市,但是外迁的成本很高。此外,韩国要把行政中心迁到世宗市,该市离首尔120公里,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但是公务员们都不愿意去,他们宁可住在首尔,早上五点起床,6点钟坐两个小时班车到那里,下午再坐两个小时班车回到首尔,也不愿意搬到那里去住,什么原因?因为生活太不方便。韩国迁都并不仅仅是考虑都市圈人口规模过度膨胀,还因为韩国首尔离朝鲜太近了,经济和军事上不安全,所以才促进了整个首都功能的外迁。所以不同的原因决定了我们怎么看都市圈、怎么实现都市圈一定范围内人口的合理配置。

  我们再看日本。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编制过六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其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试图遏制人口向东京集中的趋势。在日本国土交通省举办的一个小型中日城镇化交流座谈会上,日方向我们介绍这个规划的编制历程。当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制定规划时至今,东京的人口是一直上升的,从来没有出现过下降,是什么原因?这个与《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是什么关系?”。日方官员解释,虽然这个全国的国土整治规划已经编制了,但是它对城市发展的约束性不大,毕竟城市开发行为都是市场化的。现在日本又做了中心城区城市再生计划,继续引导人口进入东京都市圈的核心区。这说明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了城市发展规律,因为人口向特大城市集中才能发挥最好的规模效应。

  如果要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包括河北的发展,那么不发挥特大城市、核心城市的作用便无从谈起。因为京津冀区域有一亿多人口,仅河北就有7000多万人口,这7000多万人口中还有50%多的农民,他们怎么完成工业化进程,怎么样完成城市化进程?是靠他们自身继续发展产业,还是依托于大首都和天津都市圈的辐射来带动?我想,在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是不应该忽视的问题。

编辑:wangy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