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2015-07-31 16:03:02    作者:郭艳菊     来源:三亚日报     浏览次数:

  (三)运用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1.科学前瞻,合理确定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新加坡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却没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建筑和交通拥挤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采取了前瞻的极限规划理论,新加坡概念规划提出“环状城市和新镇建设”相叠加的空间结构模式,在南海岸中部建设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区,西部布局重型和化工工业,东部超前设置国际机场,沿快速交通走廊设置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并据此建立起相应的交通结构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既实现区域功能分工,又能适度综合发展,避免各地之间对交通的过度需求。

  2.便捷高效,科学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新加坡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得益于科学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及严格的交通管理。一是结构科学,集约高效。新加坡道路规划综合了放射状和方格路网的优点,路网骨架呈蜂窝状(环形放射)结构,道路用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2%-15%,路网密度位居世界第三。二是体系完善,保障有力。新加坡道路由“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城市快速路以及市政道路”4级路网体系构成,以地铁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协调发展。地铁系统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确保了新加坡整体交通系统的效率和稳定。三是布局合理,驳接顺畅。交通场站一般设置在各级中心区和人流密度较大的区域,便利人们出行。通过推进“门对门”和“无缝衔接”的交通枢纽建设,将不同交通工具的换乘距离控制在合理步行范围之内,实现便捷换乘。四是综合开发,调节集散。新加坡在大型的交通枢纽周边通常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住宅-商业”混合开发,提高了人流的集散效率。同时,新加坡政府认识到增加路网密度或是拓宽道路,均难以改变高人口密度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在管理上通过实施拥车证制度和ERP调控收费系统,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调节高峰时段车流量,有效的缓和交通拥堵问题。

  3. 配套完善,标准化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是新加坡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重点,为了便于服务,减少日常出行,新加坡十分注重集合化和中心式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新镇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新镇还按规模设置“镇中心-社区中心-邻里中心”等,各级中心依据人口规模和布局配置了相应等级、规模和功能的商业、学校、医疗、交通等设施,民生问题基本能就近解决,极大地减少交通出行,有效防止“大城市病”产生。值得赞叹的是各级服务中心中的商业设施,从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明确要求,如邻里中心按要求需设置35个商店、2个餐厅、1个超市、2个菜场、1~2台自动提款机,并规定了必备功能和推荐功能,对商业设施的主营业态和结构等作出标准化的规定。

  4. 生态优先,着力打造“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虽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但仍保留大量的生态空间,长期培育生态基质。在城市发展中,大力推进多维度的城市绿化建设,全境展现生态城市和生态国家的形象。一是划定绿线,严格管控。概念规划即确立生态系统和公园绿地的发展目标和原则,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绿地公园绿线,进行严格管控。二是设立标准,严格执行。法定规划要求每个新镇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每千人应有0.8公顷的绿地指标,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由于执行严格,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使人恍若置身于花园之中。三是绿道串联,主题多元。一方面通过绿道网络将点、片状散布的大型公园绿地以网状形式串联起来,增强了公众户外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另一方面突出多元主题公园建设,利用泄洪区域建设以生态为主题的雨洪公园,通过融入科技和生态节能,打造滨海湾公园等。四是注重生态系统修复。通过“生态天桥”的建设,将被道路割裂的生态区域联通起来,保证了生物自由迁徙的途径,使得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五是建立多维立体的绿化景观。新加坡推行“打造翠绿都市和空中绿意”计划,通过容积率补偿、绿化屋顶津贴等政策鼓励开发商在各类项目中利用地面公共花园、屋顶花园、天空廊道和垂直绿墙等多维度的垂直立体绿化,5年增加了约40公顷的空中绿化面积。

  5.和谐包容,着力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新加坡空间环境处处反映出自然与建筑、现代与传统、经济与文化、城区与郊外等的协调,给人以和谐与秩序的感受。一是管控有度,塑造形态。新加坡采取“一松一紧”的城市设计控制机制,塑造了“核心区多样性”、“新镇统一性”的外部风貌。对城市中心区,政府鼓励引进国际建筑大师进行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创造的艺术性、独特性,以宽松的规划引导,促进历史、艺术、功能、风格、体验等包容并蓄,呈现多姿多彩的城市风貌。政府重点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对核心区域的步行廊道、建筑围层、建筑界面、户外标识、照明系统、设施遮蔽、户外商业和环境艺术等进行严格的设计和建设管控,托底公共利益。而由于新镇建设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对财政预算和建筑设计进行严格限制,按照标准模式化设计邻里布局,客观上促成了新镇风貌的统一性。二是多元包容,彰显特色。新加坡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国家,历史街区体现了多文化内涵的建设风貌,新加坡认为这是建构国民归属感的必要条件,于是通过保护规划重点保留15个富有特色的区域,试图通过保留城市遗产,强化新加坡的独特魅力。如通过保留牛车水中国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小印度街区展现印度文化等,这些街区已成为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以人为本,注重品质。热带雨林气候造就了新加坡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既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骑楼商业街区,又有网络化的地下步行系统,如克拉码头的户外酒吧街等。新加坡的连廊、雨篷设施系统设计十分细腻、注重品质,无论晴天雨天均起到良好的遮蔽作用。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