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2015-07-31 16:03:02    作者:郭艳菊     来源:三亚日报     浏览次数:2431

  (三)完善功能,优化结构

  目前,我市各园区、景区、湾区的城市配套和旅游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对中心城区服务依赖性较强,在市域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交通向心性。特别在旅游旺季,形成了较严重的拥堵情况,制约了旧城整体空间秩序和功能的优化。借鉴新加坡经验,建议:

  一要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结合撤镇设区,加快各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系统建设,促进海棠区、崖州区区中心的形成,减少人口出行。吉阳区、天涯区的外围片区要根据规划和人口规模,搭建服务设施系统并完善建设,满足人口服务需求,减少中心城区压力。当前,尤其要加快推进红沙隧道、胜利路、跃进桥、月明桥等路桥工程,打通关键线路,构建方格化道路系统,缓解道路交通拥堵。

  二要建设新组团塑造新形象。在中心城区,要加大海罗片区和抱坡片区土地的收储力度,加快完善规划编制,对城市进行功能补缺,打造新的居住组团,重点承接阳光海岸、南边海、等片区棚户区改造人口和功能的转移,为环河口区域城市“小客厅”的打造创造条件。

  此外,新加坡在城市绿化、各级中心打造、雨廊等公共空间建设等方面对我市近期推进“双修”、“双城”试点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如绿道联通、各区中心建设、街道更新、鼓励立体绿化等等。我们将积极探索融入我市工作实际,也将更加重视加强规划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为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精品旅游城市、打造海南旅游特区标杆提供有力的规划技术保障。

  三亚市规划局局长 黄海雄/文

  点评:

  如果说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流行的“城市病”都跟规划有关,大体上应该不会错。仅以交通拥堵为例,首先,可能40年前对城市功能分区缺乏一个有长远眼光的战略规划,没有做到让城市有多中心、多组团,从而减少居民的出行频次;其次,20年前的总体规划中也可能少了对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的设计,造成私家车出行的需求旺盛。此外,即使有过一个科学的交通规划,也可能并未一以贯之地执行,未能体现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诚如作者的观点,以上我们的不足,正是新加坡的经验:有各相关部门组成的规划协调机制,规划之前充分征求民意,规划一旦形成就不折不扣地执行;三级规划既能捍卫长远战略,又可以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既严肃又与时俱进。

  对照新加坡,我们确实可以学到很多:以“双修”、“双城”和“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开展城市控规整合;以“多规合一”为契机,建立规划协调沟通机制,绘制“一张蓝图”;规划一旦制定,就坚决捍卫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与规划的对接,比如通过打违加强土地收储,通过撤镇设区加强城市多核心、多组团的规划建设……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