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国务院近日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到2020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案》的印发,意味着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大刀阔斧展开。为深入了解《方案》出台的背景、亮点及下一步工作,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背景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方案》的印发,是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监测工作一贯重视的新举措。”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所言,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相关法律也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工作有着明确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建设大气和水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等作出重要批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环境保护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的部署,正是基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经过40年的发展建设,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特别是在制定和实施‘大气十条’、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以及奥运、世博、APEC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等方面,环境监测都提供了核心支撑。”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表示。
同时王自发也坦言,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还存在网络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部门间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不统一,技术规范、评价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可比性,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单位制定《方案》的动因,就是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所提出的“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指导思想,要求从扩大覆盖范围、统一信息发布、明晰政府和企业监测事权、加强监测与执法联动、强化问责机制等多方面着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
“新的监测体系,将及时提供统一、完整、实时、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以确保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这样评价《方案》。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全面实施《【详细】
习近平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详细】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发展旅游经济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详细】
珍稀物种逐渐回归北京
近期,北京发现了一株命名为“北京无喙兰”的兰花新品种。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兰科植物。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介绍,近年曾发现多个首次出现在北京的物种,如扇羽阴地蕨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