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家呼吁建国家公园 恢复公益属性
重拳整治
全国2000多家景区承诺不“涨”了
最近,借着“禁涨令”解禁的东风,国内一批4A级以上景区相继宣布涨价或即将涨价。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福建清源山、甘肃麦积山、张掖丹霞景区、南京莫愁湖、广西桂林荔浦银子岩景区、湖北利川大水井、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海洋水族馆、东方明珠、四川雅安碧峰峡、河北秦皇岛长寿山-五佛山等景区均公布了涨价时间表,多数涨幅超30%,最高涨幅达57%,违反了国家发改委门票涨幅不超30%的规定。
其中,银子岩景区门票拟从65元调至85元,涨幅30.8%;湖北利川大水井景区门票价格拟50元调为65元,涨幅30%;张掖丹霞景区拟由40元调为54元,涨幅30.5%;上海海洋水族馆由160元调到190元,涨幅上海野生动物园的成人票由130元调至160元。碧峰峡动物园计划将票价从150元调整至180元,上涨幅度达到20%;东方明珠由220元(含太空舱)上调至240元;河北省秦皇岛长寿山-五佛山景区门票价格由60元调整至80元,涨幅33%;甘肃麦积山门票从70元调整为110元,涨幅57%。
针对景区出现的新一轮涨价潮,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景区门票价格方案。这意味着,票价解禁期限有望延长一年。其中“A级景区乱涨价,将面临降低,甚至是取消等级的处分。”对很多景区起了震慑作用。加之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也发出了“不上涨门票价格”的倡议。
截至9月8日,全国2050家5A级、4A级景区签订“不上涨门票价格”承诺,约占全部5A和4A级景区的80%。此前公示拟调价的景点也纷纷取消了涨价计划。这场喧嚣一时的跟风涨价潮看似暂时平静下来了,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景区上调门票的冲动。
根治之道
摒弃“门票经济”实行分类管理
事实上,景区门票涨价的根源是景区运营乃至地方财政过度依赖于门票经济,景区没有转型升级;很多景区分类不清、属性不明;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实行听证会制存在天然缺陷;旅游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等。
对于景区频频调价,华美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赵焕焱认为,这反映了国内景区收益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门票收入,除了门票几乎无其他收益渠道。在海外景区,衍生商品的收益占比可达到50%以上,比如美国迪士尼乐园超过50%的收益来自于餐饮、酒店住宿和授权商品消费,但是国内主题公园其衍生品或餐饮等收益占比大多不到10%。
门票绝非旅游经济的全部,低门票甚至免门票却赚得钵满盆肥的景区在国内也有成功案例。比如杭州西湖自2002年起向游客免费开放,通过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门票收入,还使得景区管理部门每年增收逾亿元。杭州西湖免费十年,到访杭州的游客人数增加了2.1倍,旅游总收入增长了3.7倍。
相传西湖有个著名的“241算法”:只要每个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杭州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
“门票作为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无法长久的,必须要将游客的消费点、刺激点分散化,使其遍布于游客的整个旅游活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愉悦感。景点观光只是旅游基本要素的一部分,食宿购物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孙喆如是说。
针对景区涨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9月8日也再次发表声明称,故宫票价已经十几年没变,今后也将坚持公益性,“绝不涨价”。据悉,故宫不仅承诺不会涨价,还将采取各种优惠措施,让观众享受到更好的参观体验。
另外,不少专家认为,明确各景区属性和定位,实行分类管理或许是根治景区乱涨价的“良药”之一。他们介绍,可将景区分为资源型和市场型两类。资源型景区包括秀丽的山川、海滩、岛礁、自然和人文遗产等,这些属于国家公共资源,其产权归属全民。市场型景区则是国家之外的市场主体投资兴办、建设的人造景区及其游乐设施。
对资源型景区,国家应委托公司垂直管理,建成“国家公园”,建立一套规范运作的“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地方可收税,但不可参与国家级景区的经营,从中分成获利。
对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景区等列入公益性的“国家公园”,完善相关立法,对其保护与利用做出限制,严控门票和附加服务价格。维护成本列入国家财政补助范围,使其牢守公益界线,让惠民旅游成为国民福利。而市场型的景区,则以市场调节为主。只有真正厘清景区属性,分类管理,景区涨价乱象才可能根治。
编辑: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