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新加坡思路:从"园区"到"城"
简单来说,新加坡园区建设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要找准中国需求。新加坡是小国,不能够提供中国所需要的所有产品,但要提供中国在不同发展节点上最需要的产品。
其次,要具有示范效应,要能够以小见大,最好不重复建设。新加坡侧重于“共享经验”(Experience Sharing),该国在身体力行地讲授如何理性地管理社会、实现商业的可持续性。换句话中,它在拿中国做试验,但这种试验对双方有利。
最后,要展现国际化理念。新加坡精英很清楚,新加坡是小国,它的要素很难完全国际化的,但其理念可以国际化。借助中国的聚光灯效应,有利于新加坡在国际社会赢得尊重。新加坡在讲述一种理念:帮助中国就是帮助世界,就是帮助国际社会解决经济动力以及生态瓶颈问题,当然最终提升了新加坡的国家和海外利益。
总之,从“园区”(industry park)到“城”(city),新加坡开始体面地行走在中国,甚至很多人开始期待新加坡的下一个作为。的确,新加坡在中国的项目很有特点:做经济与文化的双收益项目,且不是批量在做,而是要打造精致资源,要有示范效应。其结果是,不论中国怎么发展,人们会记住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等,塑造的不仅是产业、城市,更展现了新加坡的思路、魅力。
就未来而言,笔者希望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定位除了获取商业利益之外,还要提供东南亚的文化与政治公共产品。在文化方面,中新要共同传承与传播东方文化与核心价值,让“一带一路”有文化吸引力和价值感召力。在政治方面,要扭转东南亚以冲突、矛盾为导向的负面话语体。东盟国家之间差异很大,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之后,一提到东南亚更多想到的是摩擦、冲突,如南海问题、马六甲困局等,在这样的话语影响下,东南亚内部的摩擦会放大,国家之间的互动不是良性的;与中国的互动,东南亚国家开始考虑“选边站”的问题,如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依赖中国。东南亚国家逐渐形成一个判断,与中国亲近,不会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东南亚的诸多问题被贴上政治化的标签,相关国家成为地缘博弈的棋子,且大家开始盘算相对收益,而不是绝对收益。最终结果,亚太以及东南亚的经济动力减弱、心理距离疏远,“一带一路”就是要重新回归主题,让合作与发展、稳定与繁荣成为这一区域的优先话语。
(文章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编辑: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