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为湿地让路 湿地让城市闻名
西湖以西的北高峰让西湖、西溪隔山而居。夏末夜晚,爬至北高峰,向西而望,一片灯光暗淡的城市腹地已然安睡,这便是西溪湿地。为了让其休养生息,灯光暗了,吵闹少了,这寂静的湿地与东边明亮的西湖,构成一座城市的自然之美。
遇见西溪,有人说,西溪且留下。然而在10多年前,城市急速扩张,到处大兴土木“种房子”,西溪湿地面积一度缩小,有被城市吞噬的危险。
紧要关头,如同苏轼疏浚西湖让其重焕生机,杭州在2000年之后,开启了以“城市为湿地让路”为核心的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在房地产重围之下,为湿地撑起保护伞,2005年西溪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湿地的概念推向全国,带动全国湿地保护。”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想说,从西溪湿地开始,10年来,全国已经设立500座国家湿地公园,在西溪湿地的带领下,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接受。
而今,11.5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2014年营业收入达1.85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西溪湿地,杭州这座国际旅游城市更加闻名,显现出持久的竞争力。
“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刘想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溪湿地占地60多平方公里,而到了2002年,只剩下11平方公里,城市在挤占湿地。更严重的是,湿地被污染、损毁,生态功能退化。
10多年前,尽管已经划了“红线”,但是西溪湿地内的12个村庄依旧靠“三头经济”为生——“人头经济”,当地1.2万村民靠私搭乱建为五六万人提供租房服务;“猪头经济”,2.3万头生猪带来大量污染,水质严重恶化;“鱼头经济”,1159个池塘密集养殖,让湿地局部变为死水潭。
“晚一年整治,造成的生态功能破坏无法估量。”刘想说,在政府和民间的合力下,杭州于2003年实施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划定保护范围、修复受损生态,不惜“土地财政”锐减、政府投入大增,也要把西溪湿地这块“传世之宝”留给子孙后代。
面对封闭保护还是开发旅游的抉择,西溪湿地在综合考量后决定“第一个吃螃蟹”——设立湿地公园,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进行适度开发,让湿地为更多人知晓。
10年来,西溪湿地一直在保护与开发中前行,累计投入资金100亿元,既坚持“积极保护”方针,又重视对湿地资源的合理、适度利用,成就了独有的湿地保护开发的“西溪模式”。
湿地意识从西溪走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前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在西溪考察后认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一进西溪湿地,城市的喧杂、热浪全都退却,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寂静、清新笼罩身心。“杭州有了西溪湿地,市民一秒钟就能从城市模式切换到大自然模式。”刘想说。
西溪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吸收洪水、抵御热浪,既是鸟的天堂,也是人的港湾。10年来,因为积极保护、精心修复,西溪湿地的鸟类由79种增加到157种,可使周边15平方公里的气温降低0.5 1.5摄氏度,这里的PM2.5监测数据在杭州所有监测点中最稳定、最优良。
西溪湿地,风景独好,几十项国家级荣誉给当初城市的“主动退让”加冕。2009年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2年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2014年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称号……
10多年醉心湿地保护的刘想,曾有“因人置废”的担忧,而今,西溪湿地保护有了专门的法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更重要的是,西溪湿地这块“金字招牌”声名远播,人们对其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
西溪,还在修复,80%的区域游客无法到达。天堂西溪,西溪天堂,仅仅过去10年,人们已经感念其时城市管理者的“主动退让”。多年后,西溪的光彩将证明,城市的这一次退让,极富远见,功莫大焉。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部署,充分发挥环境标准体系对于陕西省经济产业的引导作用及其对于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6月4日上午,陕西省环保厅、省质监局联合召开陕西【详细】
杭州倡议成立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产业联盟
今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运河森林公园视察时提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后来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切实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详细】
杭州西溪湿地展现生态美
“千里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秋意渐浓,西溪湿地的360亩芦花开始绽放。这几天,西溪湿地正举行2017西溪听芦节,众多游人登上秋雪庵弹指楼眺览,远山如黛,近水氤氲,芦花胜雪,令人醉而忘归。秋风起时,茂密的芦苇丛犹如雪花满滩,随着水波弥漫,上下一色,真可谓屋在芦花上,船入芦花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