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成十三五区域发展主抓手 将打造“4+3”格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过去惯用的四大板块仅是以地理位置并考虑行政区划对我国区域进行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十三五”期间将确定在原有四个区域板块上,增添“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打造“4+3”格局,联通四方城市群、城市带为主的区域发展线路图。
延续区域发展再升级
1949年至今,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目前正向第四阶段迈进。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介绍,194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77%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而占国土面积68%的西北、西南广大地区仅占全国的9%。为了改变这一扭曲区域格局,新中国建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总体上实行的是向内陆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向内陆倾斜转为向沿海倾斜。”宋晓梧表示,1979年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积极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沿海地区不仅吸收了近90%外资,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使我国综合实力迅速上升,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上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在沿海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却仍处停滞状态。”“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0年后我国步入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2003年至2013年10年间,中部、西部地区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显著提高。更实施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宋晓梧指出,加速建立在“四大板块”基础上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以地理位置并考虑行政区划对我国区域进行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在政策上各个区域板块的攀比,导致发展诉求与支撑条件的不匹配。
宋晓梧认为,“十三五”规划应整合矫正区域“碎片化”,并着重构建五大都市圈,推动内部一体化,再以“一带一路”引领国内全方位开放,加强内陆和沿边“短板”建设。
调整打造“4+3”格局
“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实施板块与轴带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一方面,进一步有序推进此前形成的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战略;另一方面,增加“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最终形成“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的战略大布局。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表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采取“四大板块”划分,尽管从地域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是由于具体政策需要不断细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导致区域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不及预期。为了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国家近年推出了“三个支撑带”战略。
编辑: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