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2015-10-20 09:17:38         来源:福建日报     浏览次数:

  近日,在首届绿色城市化论坛上,建筑领域的专家再次问症日益凸显的“城市病”。千城一面的“整容脸”大行其道;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城市生活者深陷生态与生存危机。为此,专家开出一剂绿色药方,试图以绿色设计理念重建百病缠身的现代都市。

  业内专家奔走疾呼的背后,是城市生活者多年来不堪“城市病”所扰。不可否认,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在快车道上高歌猛进,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但我们更应审视,城市建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第一高楼几易其主……如果仅仅是为了光鲜亮丽的统计数据与令人惊叹的效应,其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是公众并不买账。城市,是为人而生。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才是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遗憾的是,不少城市建设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跑越远。走偏了的城市化,非但未让城市生活者分享红利,反而徒增了难以承受之重。有论者将现代城市建设误区归结为: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其结果是,本应让城市生活者引以为豪的历史与文化,被冰冷的钢筋水泥与如出一辙的“火柴盒”所取代。自废武功的同时,城市失去了精气神,留下“大裤衩”“低腰秋裤”贻笑大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生活质量急转直下。高耗能引发生态环境告急,城市生活者陷入呼吸道危机;逢雨必涝、到城市看海的恶性循环,让苦不堪言的人们质疑城市的良心;拥堵成为城市生活的附属品,动辄瘫痪的交通系统让人身心俱疲,而缺位或者被蚕食的慢行空间又使低碳出行成为奢谈。

  愈演愈烈的“城市病”,与生活更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诚然,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加重了城市负荷,诱发“城市病”。但人口数量增多,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病”。这一点,先行实现城市化,但城市依然健康有序的发达国家可作为例证。“城市病”,更多源于城市规划有悖科学原则。城市建设,不仅仅需要大手笔投入,更需要智慧与人文关怀。本届绿色城市化论坛上,与会专家便给出了他山之石——在城市建设中引入绿色设计理念,让城市与所在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自然风、植被等,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如,针对城市内涝,国家提出构建海绵城市的愿景,让过度硬化的地表回归对雨水的渗透功能。

  事实上,国内城市建设积弊重重,并不意味着国内设计师多么缺乏创意,或者技不如人。“城市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有其内在的症结。在不少城市,主政者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不以城市生活质量与长远发展为导向,而以政绩为驱动。这也正是为什么地方主官大多热衷于任上大兴土木、满城挖,造城运动此起彼伏。迷信政绩的后果,往往是重量不重质。楼宇的高度与数量至关重要,生态环境、城市底蕴、民生质量反而退居其次。此外,不尽合理的决策机制,也让城市建设泥足深陷。城市作为市民的生活共同体,其任何改变都关系着老百姓切身利益,城市工程的推进,公众、设计师、建筑专家理应掌握话语权。但现实情况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长官意志主导了城市命运。

  中国城市化建设成绩斐然,但热潮下更需冷思考。城市生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令人惊叹的第一高楼,更需要一个有自己文化基因的城市风貌,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以及便捷、高质、人性化的城市生活。城市生活者不应是城市建设的旁观者,而应是参与者。城市建设,是时候拨乱反正了。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