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探路海绵城市 破解内涝实现优水不忧水

2015-10-21 09:36: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4月初,中央财政部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黄石以微弱差距惜败武汉。

  建设海绵城市,具有带动一片、辐射四方、影响全局的作用。黄石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示范案例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2015年起,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黄石,优于水,但也忧于水:城市水安全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刚性约束,然后进一步变成优势,真正实现优于水而不忧于水?

  襟江带湖、山川交错的黄石,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如今,黄石正再度组织申报明年的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为何探索?

  让城市只“优水”不“忧水”

  所谓海绵城市,其学术术语就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这样的构想,让人怦然心动。

  城市中,硬化路面过多,逢大雨便可“看海”。海绵城市即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等“绿色”措施蓄水、排水和净水,让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同时,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将人类侵占自然界的地盘退出来,使城市中的水循环恢复成自然状态。

  黄石水资源丰富,但一直以来是“优于水也忧于水”。

  记者从水务部门了解到,黄石(黄石港站)长江高水位时期多在每年的7至8月,而6至7月中旬正值江淮梅雨,黄石又处在西南低涡影响形成的暴雨中心带。因此,长江上下游洪水和市境暴雨山洪常发生遭遇,其几率约为64,黄石防洪面临上压下顶、外洪内涝、腹背受击、极其严峻的局势。

  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污水泵站、码头和泊位、长江大桥,严重威胁饮水安全,且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离城区很远。

  年年治理年年“看海”,治水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而建设海绵城市,可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契机,让黄石以后只“优水”而不用再“忧水”。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