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走红" 生态指标地位越来越高

2015-10-27 09:31:11    作者:项坤宁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可事实是,只要有大雨,哪怕是一场预知的大暴雨,国内许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统总是经不住考验。面对城市内涝,年年都说解决,年年却也解决不了。官员也承诺了,也问责了,但再遇暴雨,内涝依旧,可见城市内涝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投资管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承诺就能迎刃而解的。也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人们看待这个问题渐趋冷静,着眼长远,海绵城市这个概念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流行。

  何为海绵城市?

  形象地说,就是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呼吸,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城市内涝。也就是说,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水在城市中自由吐纳呼吸。

  海绵城市在国际上还有个学名,叫“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一个低影响、三个自然,恰恰说明,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一大关键,就是要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其实,城市里原本有一些海绵体,如水塘、湿地、沟渠等。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原先的农田、河流、湖泊因开发建设变成了房屋、广场和道路,雨水或无法直接下渗,或无法直接进入水系或湿地,只能从管道、箱涵进行排水,而管道和箱涵的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能力有限,因此在低洼处易形成城市内涝。

  这些年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太过于强调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相应地淡化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灰色基础设施过分注重人工化的工程,比如混凝土管道、混凝土池子等等。而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就是用生态自然的,或者模仿自然的生态措施实施。其实,应该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是为了弥补和偿还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的“欠账”。多年来,我们不遗余力地把农村变成城市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抹掉其自然特性,打造一个个水泥森林。当然,如此折腾的恶果还得自己吞下。而现在想要治好这些城市顽疾,也只能追本求源,从根子上转变城市建设理念。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勾画的未来城市图景背后,是一盘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市场和民众综合发力的大棋,早已超越了解决城市内涝的范畴。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建设、市政、园林、水务、交通、财政、发改、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海绵城市需要力破管理体制的障碍,如果做不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势必事倍功半,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除了海绵城市,现代城市还有很多名片,包括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卫生城市、宜居城市等。比较这些城市名片的考核评价指标,就会发现生态指标的地位越来越高,海绵城市的“走红”跟这种趋势非常吻合。

  如果建设海绵城市仅仅为解决内涝问题,那就太肤浅了。海绵城市的实质,是最大程度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要严防再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名出现新的破坏行为,要找准病症再开方。比如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很多区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内涝,因为它处于北京的东南部,地势低;太湖流域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目标就是污染控制,保证入河径流水质,有利于太湖的生态恢复;济南的第一建设目标就是促进雨水渗透,进而“保泉”。

  总而言之,一座真正意义的海绵城市,肯定是生态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离开生态建设的海绵城市,注定捉襟见肘,也注定走不远。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