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十二五”投入1.86亿保护地质遗迹
记者7日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获悉,“十二五”期间,该省多元化投入1.86亿元(人民币,下同),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助推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科普宣传、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
据了解,目前青海省共有青海格尔木昆仑山、青海湖、阿尼玛卿山等7家国家地质公园。其中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和阿尼玛卿山国家地质公园尚未揭碑开园,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下达青海省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资金共608万元。“这些项目资金的投入保护了重要的和急需保护的地质遗迹,并且带动了地方政府地质遗迹保护投入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青海各地质公园所在地政府也通过多种渠道投资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如日前刚获得中国国土部门正式命名的青海阿尼玛卿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玛沁县地方财政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地质公园大门、博物馆、主碑、标识牌、网站等。
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编制了《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名录》,在主要的61处地质遗迹点设立了30块地经典说明碑,同时划分了地质遗迹等级,共分一级保护点3处,二级保护点24处,三级保护点34处,建立地质遗迹资料档案。
青海久治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编制了地质遗迹名录,对地质遗迹划分了等级。通过地公园的建设,使得地质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各地质公园对各自丰富的地质资源进行展示,宣传地质遗迹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提高了民众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据初步统计,“十三五”期间,青海需要保护的国家级地质遗迹约20处,共需保护经费约1亿元。
编辑:wangying
相关阅读
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持总体稳定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详细】
休闲农业让青海农户挣了13亿元
近年来,青海省把发展休闲农牧业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举措,全省休闲农业发展异常红火。目前,青海省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达2535家,带动了3.2万人实现创业,2017年直接收入达到13亿元。【详细】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美丽中国生态之窗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成“一园三区”格局,为我国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探路。建设运行一年来,体制机制创新效果明显。【详细】
青海:计划每年造林400万亩
十三五时期,每年要完成近400万亩植树造林任务,人均每年栽半亩多地的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