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资金从何来 未来或更多依赖PPP

2016-03-16 09:14:59    作者:周潇枭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

  棚户区改造多渠道筹资

  除了公共服务,2016年城镇化推进的另外两项重点工作,多跟投资项目有关,包括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城建配套、地下管廊、基础设施等。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等。

  财政方面也给予支持。2016年中央补助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拟安排1218亿元,增长0.8%。财政部表示,将继续开展运用PPP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公共租赁住房试点,落实棚户区改造税费优惠政策和贷款贴息政策,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全年计划棚户区改造开工60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14万户。

  全国政协委员、国开行原监事长姚中民在3月5日小组讨论上表示,“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落实棚户区改造2000万套,按照50块钱一套的标准,投资总额就是10万亿,投资拉动很大。棚户区改造现在碰到问题,就在于资金筹措难度很大,过去国家给钱,今年明年资金靠市场化操作,成本要加高。

  有东部省份地级市投资平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开行虽有专门支持棚户区改造的贷款支持,但相比地方繁重的保障房建设任务,资金仍然不够,怎么融到成本较低的资金是个问题。

  除了PPP,我国政府2015年还推出了“专项建设资金”。由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向邮政储蓄银行定向发行长期专项建设债券,以此建立专项基金。基金可用作项目资本金,或进行股权投资,期限长、利率低,2015年基金规模为8000亿元。

  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表示,专项建设基金将主要用于地铁、水利、农村电网改造、宽带乡村、棚户区改造等资金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回报率较低、回收周期长,政府无力包办,社会、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公用设施或具有一定公益性的领域。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专项建设基金是投资当中的一项新政策,要进一步用好这个政策工具。姚中民表示,2016年专项建设基金规模可能翻一番,达到1.6万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有许多短板,产业亟需改造升级,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专项建设基金,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依法严格履行合同,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PPP机制有待改善

  基建投资似乎有颇多融资手段,除了财政,还可加大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还有PPP。其实,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也可通过PPP。

  2014年江苏财政厅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针对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大规模流动引发的公共服务提供规模的不确定性,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等领域更应该综合利用公私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以及政府只需监管多种手段混合提供。

  从2015年开始,中央政府层面极力推广PPP模式,除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项目之外,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也鼓励尽量多地采用PPP。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议案指出,PPP项目领域分布失衡,绝大多数仍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比例相对较低。

  经过多部门推广,PPP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关于PPP的两会提案和议案也不少。

  民进中央提案指出,在PPP实践中,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甩包袱”的思想,把提供合格产品与服务的责任转移给企业,急于摆脱政府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地方政府只关注PPP的引资功能,但在如何平衡合作方利益,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却考虑不够。建议通过全过程阳光、规范运作,完善投资回报机制,明晰项目监管职责等,促进PPP更好应用。

编辑:wangy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