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委副主任:优化城市布局 高水平建副中心
问: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规划上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
答:北京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特别强调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倒逼城市功能调整、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强化底线约束,创新土地利用政策机制,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提质”,逐步降低平原区开发强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为了实现用地减量目标,必须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和利用,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重点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实现城乡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在减量的同时,要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一是要压缩生产空间规模,提高产业用地效益;二是要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三是要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区域协作?
答:北京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需要依靠更大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来解决。由此,我们在规划编制和实际工作中,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统筹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对接和落实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实现京津冀区域规划的协调衔接。遵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人口密度、实现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为制定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重点加强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北京周边的跨界城市组团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地区,受首都的辐射带动影响,发展需求强烈,必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共管共治,统筹协调建设实施的时序。促进规划合作非常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积极与河北廊坊、保定、天津武清等北京周边市县开展规划对接,建立机制,努力实现“规划一张图”,为更好地推动协同发展打好基础。
问:北京将如何遏制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
答:加强城乡统筹,彻底变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实现对城、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重点改变长期以来对集体建设用地管控不到位的局面,彻底遏制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的状况。针对现在全市集体建设用地存在的总量大、布局散、效益低等问题,将来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思路是“集中、集约、减量、提质”,通过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减量和改造更新,实现人口减量、功能疏解、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提高本地城市化水平,争取到203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现在的81.7%提高到89%左右。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塑造独特城市风貌
问:在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同时,北京的城市建设将如何延续古都历史文脉,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
答: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一是依托区域历史文脉,传承古都风貌,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开阔的视角、更有效的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二是结合功能疏解重组,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一方面要延续并深化旧城整体保护格局,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延续性,保护并传承物质空间衍生的传统文化。保护和恢复重要历史水系。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保护核心区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治理,为保护创造实施条件。三是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展示生态环境友好、地域文化特色凸显的乡土魅力。四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问:在治理“大城市病”过程中,如何提升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答:此次总体规划重点研究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各方面内容,提出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体系,多措并举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一是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屏、三环、五水、九楔”生态空间格局。其中,“一屏”为山区绿色屏障,“三环”为“一道绿隔城市公园-二道绿隔郊野森林公园-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五水”为拒马河、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泃河构成的河湖水系,“九楔”为平原区九条连接中心城、新城及周边区域的楔形生态空间。二是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森林城市。构建由公园和绿道相互交织的游憩绿地体系,建设“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绿色休闲圈。三是全面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洪涝灾害发生。四是构建多级通风廊道系统。城市“通风廊道”,指的是利用“穿堂风”的原理,在城市主导风向上构建贯穿城市的连续开敞空间,形成城市内部大气循环良性运转,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加快城市废热及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局地气候条件等起到积极作用。集中力量建设和谐宜居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问:在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过程中,如何处理副中心与周边各区域的关系?
答: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要统筹协调好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郊区城区、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地区的关系,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规划上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更加重视与周边跨界地区的协调和共治共管,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和规划管控机制。我们与廊坊北三县共同编制跨区域规划,实现规划一张图,做好协同发展和共同管制。加强了城市副中心与顺义、大兴、亦庄及河北廊坊北三县的功能统筹、分工和联动,共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形成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城镇群。加强跨界地区统一管控,推动通州及廊坊北三县共同开展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严控城市发展规模,加强生态廊道管控,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东部地区和北三县之间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防止连片发展,保证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合理开发。在交通方面,重点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跨界互联互通,强化交通与城市功能的协调配置。一是加强与区域的快速连接,重点推进京唐城际等规划建设,实现与津冀互联互通。二是加强与东部地区顺义、平谷、大兴、亦庄新城的交通可达性,特别是两个机场的交通联系。三是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和一批道路的提级改造,提升交通运行效率。问:此次城市副中心规划如何打造宜居环境?答:社区的宜居度是市民感受城市生活是否幸福、满意最有体感的指标。此次规划努力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宜居示范区,规划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和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让市民能够享受城市生活的方便、舒心和美好。比如,在规划建设宜居社区方面,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管理模式,分级分批、有序引进中心城区优质的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步行可达、实用舒适、智能高效的“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在建设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构建多层次、高覆盖的公共空间系统,增加舒适宜人的公园绿地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广场;建设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从北京东迁看国内外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
北京市委市政府将于近期陆续迁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随着市级行政机构正式迁入通州,北京将进入名副其实的“副中心时代”,城市发展重心也将随之强势东移【详细】
蔡奇:北京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
昨天(19日)下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来到通州区,就【详细】
北京规划百个郊野公园 副中心林荫路全覆盖
党代会报告为建设生态城市指明了“天蓝水清、森林环绕”两大目标,提出城市将戴“绿色项链”。新京报记者获悉,北京现已建成81个郊野公园;五六环间有条件的平原造林地块也将逐步改造为郊野公园。此外,城市副中心将百分之百覆盖林荫路。【详细】
河南印发建设中原城市群方案 洛阳为副中心
6月5日,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河南要培育壮大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构建“一核一副四轴四区”的空间格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