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园”造园意象内蕴浅析

2016-06-13 09:59:22    作者:倪祥保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浏览次数:

  “退思园”造园意象内蕴浅析

       “退思园”是目前苏州园林在市区外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它由清代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建造,园名取自《左传》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句。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退思”就是表示“退官为民、隐居乡里”的意思。其实,就“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这句话的解读来说,它应该是互文见义的:即“进”要“思尽忠”,也要“思补过”;“退”要“思补过”,也要“思尽忠”。从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一般意义上来看,这样的观点应该站得住脚:只有“进思尽忠”的人,才会“退思补过”;“退思补过”的目的还是为了“进思尽忠”;没有“进”的可能,如何能行之有效地去“补过”?这样的解读既符合古文训义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全面理解“退思园”设计的文化立意与审美的弦外之音。我在此特地浅析其中几个主要景观构造所能表达的丰富内蕴意象来加以佐证,同时请教于方家学者。

  “退思园”的精华主要在其花园部分。这个处在全园东部的花园,其所有亭台楼阁、桥廊榭轩等景观,都围绕一个曲曲弯弯的水池并紧贴水面而造,被称为苏州园林中最为著名的“贴水园”,“退思草堂”则是其中的主要建筑。

  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将一个园林或一处建筑命名为“草堂”的做法由来已久。年代较早且比较有名的是杜甫在成都所建,其次是白居易在庐山所建。杜甫在成都建造草堂时,处境相当贫困,是真正用茅草作为屋顶建造的草堂,这在他自己所写的有关诗歌中可以得到证实,也为很多园林研究者所认可。白居易在庐山建造草堂时,尽管贬为江州司马,毕竟衣食无忧,因此在他自己所写的《草堂记》诗中,根本看不出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草堂。从白居易一向崇尚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中隐”思想来看,想来他所建的草堂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建筑。取名为草堂,不过是为了表示师法先贤(甚至是附庸风雅),但又不肯亏待自己。从此以后,中国封建士大夫便从不缺乏以“草堂”来命名其实并非真正草房这样的做法(比如元末明初顾阿瑛在昆山所建非常豪华的“玉山草堂”)。

  凡是到过“退思园”的人都知道,“退思草堂”无疑是其花园部分最主要的建筑,屋顶采用“歇山顶”样式,造得相对精美,根本不是实际的“草堂”。不仅如此,相对于园中其他所有建筑或景观而言,“退思草堂”的体量显得相对较大,且背墙面水,居中而正南朝向,虽然高度不显得突兀,但很有稳如中军帐而“君临一切”的样子,园主不露声色地扮演着园中不可忽略的中心和“主宰”的角色,具有耐人寻味的“象外之象”。从“退思草堂”向南望去,“孤雨生凉轩”中那面大镜子,可以使人看到其映出的“天光云影共徘徊”和花园中景物的美丽倒影,仿佛使人有看不尽的景观;那完全通透的“天桥”,玲珑巧妙而吸引眼球,似乎可以使人“望见天涯无限路”。所有或近、或远的借景,又有“近者亲之”、“远者来之”的象征,其所借之景的全部意义显然不是一般的借景处理所能承担并很好完成的。

  “退思园”花园部分关于“退思草堂”的这个安排,在绝大多数苏州园林中都很少见。以结构形态与此非常接近的“网师园”为例:池塘北边正南而建的“看松读画轩”不高昂,被前面的小丘与高树遮挡;“竹外一枝轩”则过于低矮而缺乏气度;“濯缨水阁”体量相对还算不小,但面北而处于偏西侧,朝向不正;“月到风来亭”在池塘边有点显得一枝独秀,但与几乎正对面而建的那个“半亭”难分伯仲;不管从体量、朝向和体式来看,“射鸭廊”更是过于细小低微,不成气候。一言以蔽之,“网师园”池水一周的所有景观建筑,没有一个看上去可以像中心或“主宰”的样子——这特别符合“隐逸文化”的思想内涵与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面积较大的“拙政园”和“留园”里,其主景区建有体量相对较大的一些厅堂、轩馆,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玉兰堂”和“卅六鸳鸯馆”,“留园”中的“涵碧山房”、“林泉耆硕之馆”和“五峰仙馆”等。但是,由于它们其实大多以面北朝向为主(即使有的南北双向,其正南方均没有相对开阔的空间),显现不出唯我独尊的气派,确实难以成为全园的中心或“主宰”——只能与园中其他景观一样也是在此为主而在彼为辅。

  如果说“退思草堂”名字中的“草堂”一词,与“耦园”主人所谓“草堂开傍阖闾城”诗句中的“草堂”一词相通,只是为了表达隐退而居的一种情趣而不必拘泥其建筑真切与否的话,那么“退思草堂”所表现出来不可忽略的中心地位与统帅气度,则是耐人寻味的——这一般是皇家园林所刻意关注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并不是以崇尚“隐逸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私宅园林所讲求的。由此看来,“退思草堂”的别具意韵,不仅在其建筑形式上,更在其文化内涵中。

  苏州园林总是不可缺少水的存在。除了因为苏州有众多小河湖泊这样的自然生态影响,也因为苏州地区降水较多——园中有一定规模的水面可以防止雨后园中的地面积水问题,同时能更好地表征“山水园林”特色和“处江湖之远”意味。这就自然会建设很多与水相关的景点,比如船、桥、湖心亭和水榭等等。在并不很大的“退思园”里,有两处船的景点,一个在中庭,一个在花园,它们都建造得很有特色而非常优秀。

  “退思园”东花园池水中部西岸,有一条可见大半船身的石舫,仿佛刚刚驶进那碧波荡漾的湖面,欲向东岸行去。园中这个关于船的景观,与苏州园林中很多或像停泊在船坞里(怡园)、或像停靠在岸边(拙政园)的样子都很不一样(狮子林中的是个败笔,无法比较)。该舫取名“闹红一舸”,很有日常生活情趣,只是觉得少了几分“晓汲清湘燃楚竹”般的闲适;石舫前部和船舷两侧贴着比作浪花的太湖石,大有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样子,似乎淡去了“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渔隐”情致。凡此种种,都在非常明白地告诉游园者,设计和乘坐该船的人,好像不属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退隐者,而更像是自己觉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充满进取情怀的“待贾者”。这不由得使人想起该园“中庭”里还有一个旱舫,其船身向着东方——这在苏州园林中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不知是因为不自觉的不约而同,还是有文化上的特别传承之意(中国人最早知道的大海在东面,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关键是它也被造得非常别出心裁:船的所在地是中庭,庭院的地面用鹅卵石、砖瓦、碎石等铺成非常平整而美丽的图案,可比喻船的航行前程似锦、如履平地。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个庭院内的东面,也就是那条旱船前方不远处,建造者在地面上用石块和泥土垒起一小块高地,上面种有树木花草——十分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岛屿——那应该是主人内心希望看到的近在咫尺的胜利彼岸的象征。这与其说是属于“退”的实在表征,不如说是“进”的含蓄表达更好。

  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进则为官,居庙堂之高;退则为民,处江湖之远。对很多封建士大夫来说,这种进退很难自如,更难两全。“退思园”主人在其造园立意中,则努力追求进退如愿的两全其美,所以他要在园中建造水舫旱船两处异曲同工的景观,以此来表达希望“退”有其成,“进”有其功。这就像在其园中既有“岁寒居”及“岁寒三友”等自喻清雅高洁的景观,也有象征富贵的牡丹、希望发财的“通宝”和比喻前程如花似锦的景观,初看起来表面是对立的,其实是内在统一的,统一于丰富复杂的人性真实。

编辑:zhaomengd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林与书法的精神会通

陈国中先生是当代有影响的书法家,他是苏州人。在历史上,尤其是元代以来,苏州是引领中国艺术风尚的地方,在书法方面同样如此,像沈周、文徵明、祝枝山、王宠、唐寅、陈白阳等,都是名称一时的书法大家。【详细】

108座苏州园林实行挂牌保护

  7日下午,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正式公布,随着端本园、全晋会馆、墨客园等18座园林入选,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座,苏州由【详细】

苏州园林记之环秀山庄——怡园

  近日,游览了环秀山庄和怡园两座苏州园林。前者,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亲自去看了以后,却感觉名不符实,大失所望,不仅规模小,而且建筑稍显拙劣,感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