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北京未来城市规划建设重点
关键点五: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构建全面保护格局。恢复“一轴一线”魅力景观,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加快实施故宫、天坛、钟鼓楼等地区传统风貌保护,推进玉河南段、前门月亮湾地区护城河等历史河湖景观恢复,推动文物和保护院落腾退、修缮与合理利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四合院及胡同肌理。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加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利用,编制实施长城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和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规划。开展古文化遗址、传统村落、工业遗产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等保护利用工作。
完善全面保护机制。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限,完善传统风貌保护技术准则,严控保护范围内开发建设。完善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标准规范,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统筹功能调整、人口疏解、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探索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老城保护利用模式。
关键点六:
到2020年北京市建筑节能水平
达到国际同纬度地区的先进水平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不断提高设计标准,居住建筑启动实施第五步80%节能设计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定期制定发布绿色建筑适用技术推广目录,鼓励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大力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面完成城镇非节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优化调整供热计量收费政策,对超限额的单位实行差别化电价并限期实施节能改造。引导更多主体自主节能,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合同节能、用能托管等机制,推广建筑能效标识认证。到2020年本市建筑节能水平达到国际同纬度地区的先进水平。
关键点七:
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
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动新建建筑装配式建造,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不断提高商品房开发项目装配式建造比例,积极发展钢结构建筑,推行结构装修一体化成品交房,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完善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体系,完善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生产、造价、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等管理制度,推行设计、采购和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建造方式。
关键点八: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
面积实现70%的降雨
就地消纳和利用
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技术规范引导。编制本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技术导则,配套制定规划、建筑、园林、水务、交通等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提高城市雨水就地消纳水平。大力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严格控制各类新建项目硬质铺装比重,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加大透水建材铺装力度。结合老旧小区和公共绿地改造,建设一批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通过道路和绿地的协同设计,加强超标准降雨的疏导和滞蓄。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关键点九:
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引入社会主体
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统筹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完善建设管理体系。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是地下综合管廊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偿使用原则,建立健全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制度,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引入社会主体。各类管线原则上必须入廊;如受管廊空间限制,电力、电信管线必须入廊,给水、再生水、燃气和供热管线优先入廊,雨水、污水管线结合建设路段地形及管道衔接关系选择性入廊。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且已在管廊中预留管线位置的,不再另行安排管线选址。
分类推进管廊建设。加强重点新建区域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近期重点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建设试点。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城市核心区管线改造,着重开展缆线型管廊建设试点。搭建管廊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管网智能监测。
编辑:lianqi